Tumgik
ingvar47 · 4 years
Text
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的女性形象
社會思想史—期末報告
  尼采年幼喪父,一生在祖母、母親、姊妹的女生宿舍中打轉。對於女人,他敏感、自卑又羞澀,年輕時的他也曾熱情追逐過幾位姑娘,可惜全部未遂。之後,尼采的著作中詆毀女性的句子就層出不窮,也因此飽受女性主義者的抨擊。一八八二年,尼采拜倒在俄國名媛莎樂美裙下,可惜莎樂美雖欣賞尼采的才華,卻不愛他,尼采的情書換來莎樂美一次次的拒絕。在愛情裡,尼采卑微如乞丐和流浪兒,最後一次被拒絕後,尼采心灰意冷;在家庭中,尼采一生都深受祖母、母親、妹妹的影響。在愛情失利後他花費兩年多的時間在一生創作的巔峰《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張明明, 2015)我們能在這部作品中觀察到他對女性描摹與其對超人性的連結。
查拉圖斯特拉對於女性在友情與愛情的角色表示輕視,在〈朋友〉一篇當中,查拉圖斯特拉首先談論友誼:「奴隸和僭主在女人心中已潛藏太久。所以女人不能勝任友情,她只知道愛情。」 (Nietzsche, 2009)由此段落可看出,查拉圖斯特拉認為女人是天生無法了解友誼的。他又提到:「女人在愛情中,對於她不喜歡的一切,總是不公而盲目。即使在女人自覺的愛情中,除光明外,也總伴有襲擾、閃電和黑夜。」 (Nietzsche, 2009)批評女性在愛情中的地位。又將女人喻為貓、鳥,至高是母牛。貓和鳥代表的應該是叫弱小無力的動物,或溫馴,在自然界中是被支配的地位。而母牛則是僅為生產小牛與牛奶而存在的。相對於查拉圖斯特拉的夥伴:太陽、鷹、蛇,這些在西方社會都是較具神聖性的、強大的生物。在這裡查拉圖斯特拉首先指稱女性不能擁有友誼,有天生的奴性,又稱女性在愛情中盲目不公。
在〈論老嫗與少婦〉當中,查拉圖斯特拉與一位老婦人進行了一段對話,他首先說到「女人的一切全都是個謎,女人的一切只有一個謎底:懷孕。對女人而言,男人只是一種手段:孩子才是目的。」以女人生育的功能來概化女性、壓制女性的自主性,並再次強調女人的生命目的不是愛情。並接著說到:「男人的幸福叫做:我要。女人的幸福叫做:他要。」對查拉圖斯特拉來說,女人生來即是為了男人而存在。男人和女人是從屬關係,不平等的關係。「女人必須順從,並為他的淺薄尋找一個深度。女人的性情是淺薄,是淺水上面激烈動盪的表層。男人的性情卻是深沉,他那急流在地下洞穴中鳴響:女人感到他的力量,卻不了解這力量。」 (Nietzsche, 2009)此段落批評女性膚淺、又提高男性的地位,指稱女性不能抵達男性的深邃。
在〈論老嫗與少婦〉一篇的最末,老嫗說出一句最常被引用的話:「你到女人那兒去嗎?別忘記帶上鞭子!」這句話最常被引用、被女性主義者抨擊,鞭子可能代表鞭笞女性的暴力行為。但是這句話是出自老嫗之口,查拉圖斯特拉也並未做更多描述。因此我們無從判定這鞭子的寓意為何。老嫗說的並不多,惟她贊同查拉圖斯特拉的言論:「查拉圖斯特拉對女人的了解很少,但對他們的看法卻很中肯,真奇怪!這是否因為,在女人身上,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能呢?」 (Nietzsche, 2009)雖然查拉圖斯特拉不斷貶低女性的地位,甚至可以隱隱感覺到仇恨與自高,但是老嫗卻贊同她的看法。但老嫗說女性「沒有什麼不可能的」這句話卻與《路加福音》一章37節:「出於神的話,沒有一句不帶能力的。」相合。尼采這個安排讓人無限揣測,用他所摒棄的基督上帝來位女性背書,這上帝究竟是高於人還是低於人呢?而此時的女性又代表著甚麼呢?
進入〈論孩子和婚姻〉查拉圖斯特拉談及婚姻,「婚姻:我把它稱為兩個人的意志,即使創造高於兩個人所創造的意志。」對查拉圖斯特拉來說,孩童是最純潔的,婚姻生下的孩子是一種向上繁殖,更接近於超人。
對於夫妻兩人的看法:「我可不喜歡這些多餘的人的天堂!是的,我不喜歡他們,這些被吞噬在天網中的野獸…我覺得這個男子具有價值,以大地的意義衡量,他也很成熟;但當我看到他的妻子,就覺得這大地就像一處荒唐人的居所了。我希望大地發生強烈地震,倘若聖者與母鵝交配的話。」 (Nietzsche, 2009)以動物「母鵝」和聖者的對比暗喻女性比不上男性。查拉圖斯特拉認為愛情是短促的愚行,婚姻是長期的愚行,婚姻的意義就是為了生育,而且是向上繁殖。世俗的、肉體的愛情不是他要推崇或追求的,對超人的嚮往才是神聖的婚姻,而孩童是最純潔;最具創造性的存在所以最接近超人。
〈舞曲〉篇章中,「凡他們無力探究者,便是深不可測。但我變換無定、狂野,完全是個女人,但不講道德;儘管你們男人叫我深淵或叫我忠實、永恆,或神秘,但你們男人總是把自己的道德贈給我們—你們這道德家!」查拉圖斯特拉唱這樣的詩歌,審判神、審判世界、審判女人。「她於是笑了,這位不可信者,當她說自己壞時,我根本不相信他和她的笑。」 (Nietzsche, 2009)
查拉圖斯特拉認為智慧是變化無定的存在,像個圈套。道德也是圈套,誘使追求知識的人上鉤。女人也是圈套,誘使男人上鉤,女人即使缺乏道德,仍讓男人趨之若鶩。「它(智慧)或許兇惡而虛偽,完全是個女人;但一旦它自道其壞,它就最能誘人。」最後他問少女智慧,而少女只是請他睜開雙眼。他說:「噢!親愛的生活啊!我覺得自己再次沉入深不可測裏…」 (Nietzsche, 2009)
前面的篇章說過女人是膚淺的,不若男人深沉,而且女人不能理解男人的深沉。在這個段落卻將女性與智慧相比喻,並且指稱女性深沉,好似生活,讓他深不可測。似乎對尼采來說女人是矛盾的,讓他一方面嘲諷貶低,一方面又深受其吸引,反過來是男人不能夠理解女人。若將女人的生育能力與超人的特質畫上等號,則女人似乎代表著生生不息與永生。
查拉圖斯特拉在〈論詩人〉篇章中對女人又有新的詮釋:「因為我們所知甚少,故而鍾愛精神貧乏者,尤其是年輕女子!我們甚至渴盼老嫗夜間閒扯的瑣碎家常。我們把這叫作我們永恆的女性氣質。」
「我曾在他們的海裡撒網,希望捕到好魚;可拉上來的總是古代神明的頭顱。大海給我這飢者的總是石頭。他們大概自己也出生於大海。」 (Nietzsche, 2009)這裡特別用了石頭的比喻相當於《馬太福音》七章9節:「你們中間誰有兒子求餅,反給他石頭呢?」查拉圖斯特拉用許多聖經的話語來諷刺上帝,好一再證明他「上帝已死」的言論。
延續上一個段落將知識與女性相比喻,這裡將詩的靈感比喻為女性。「如果詩人得到些溫柔的觸動,就以為自然愛上了他們。」女人彷彿永遠是騙子,男人總是受害者。大海(母親)和靈感與智慧(女人)總是給不了男人或兒子所要的。男人對女人死心塌地、兒子對母親懷抱期待,但是總是落空。母親在社會建構的家庭中應該是給予的角色,但是查拉圖斯特拉卻認為母親不會給予兒子愛,不能夠教導兒子知識;這樣的關係可能因為她們就是被這樣的母親所撫養而受影響。而兒子被困縛在這樣的關係底下,仍舊渴盼那些缺乏知識、道德、真愛的母親。
查拉圖斯特拉到海上旅行時,他又有了新的想法。在〈論違背意志的幸福〉中,提到他所推崇的創造者也曾追尋過伴侶和他的希望之子,但是遍尋不著,除非他先創造了他們。「從根本上來說,人們只愛自己的孩子和事業,哪裡有偉大的自愛,哪裡便有受孕的徵兆;我以為是這樣。」 (Nietzsche, 2009)他曾說過,女性的目的就是生育,孕育出孩童,成就更接近超人的創造者。但是當孩童要尋找伴侶時卻要透過自行創造。母親達成生育的目的後也無法給予孩子更多,也沒有其他的目的。而這孩童就必須超越庸俗的男女肉體之愛,愛生命、愛自己,憑藉單純的對生命的熱愛,從而達到受孕、孕育超人的目的。
「幸福的時刻走開吧!…最好寄宿在我的孩子那裡!…他徹夜等待他的不幸,但這是徒勞等待。夜色依舊澄明而寧靜,幸福自身離他愈來愈近。凌晨,查拉圖斯特拉卻對他的內心發笑,嘲笑道:『幸福追逐我,這是因為我不追逐女人;幸福卻是個女人。』」 (Nietzsche, 2009)女人對他來說,是個讓男人深陷的誘惑、是他百般嘗試仍然無法擺脫的陷阱;同時是他渴望而不可得的幸福,即使離他非常靠近卻不能真正擁有。他不願意墮入這樣世俗的幸福,但他希望將幸福留給他的孩子—留待他的孩子去創造—屬於超人的幸福。
在〈另一首舞曲〉當中,查拉圖斯特拉再次歌頌生命,他說生命是狡詐,給他曲折的道路;生命使人甘願為之受苦,害怕靠近;生命是束縛、糾纏、誘惑、尋求、發現,同時是無辜、焦躁、暴戾、眼神童真的女罪人。
「女巫啊,我給妳唱過歌了,現在該你對我叫喊了!妳當按我鞭子的節拍為我舞蹈和叫喊!我沒有忘記帶鞭子吧?沒有」
「噢!查拉圖斯特拉!別這樣可怕地甩你的皮鞭!你也知道:噪音殺害思想啊!剛才我正產生如此溫柔的思想」 (Nietzsche, 2009)
他希望能夠掌握女人,即他未能掌握女人。他希望女人能夠依照他的意志而行,暗著他的鞭子而行。他說生命是女巫,神祕的女人,危險而誘惑,簡直如巫術一般,叫他神昏顛倒卻又叫他憤怒。生命不能回報他的愛與讚頌,生命這個女人應當用皮鞭來教導,因為她沒有道德。這個女人提到「噪音殺害思想」,又再次將女人與智慧連結。
「我善待妳,常常太好,因為我十分欽慕妳的智慧。啊!智慧,妳這個老朽而瘋癲的愚婦啊!…在我,那時生命比我的一切智慧更可愛。」 (Nietzsche, 2009)查斯圖斯特拉如是說,他批評智慧是老朽而瘋癲,但是在前面的文句中卻是女人、母親,這裡再將它擴延到祖母。同樣是叫他又愛又恨,叫它追逐、善待,卻總得不到回報。回顧作者尼采的生平,他一生都受祖母、母親、姊妹的影響。三者同樣都叫他又愛又恨,無法逃脫。他將之喻為生命與智慧,大異於前面的嘲諷與貶低,稱其膚淺、狡詐、生育為生命目的…等等;女性同時是他求而不得的,無法擺脫的誘惑,是他的命運、是他崇敬的、摸不透的智慧。於是他四處旅行,試圖結交最強的朋友(太陽、鷹、蛇)但不論是獨自一人的時刻或��遇見女人的時刻,仍在一瞬間勾起他的仇恨,但又揉合深深的仰慕之情。
來到〈七印〉章節,先談論何為七印?在《啟示錄》當中,眾長老與活物並許多天使都讚揚上帝:「但願頌讚、尊貴、榮耀、權勢都歸給寶座的和羔羊,直到永永遠遠!」七印是上帝對世界的審判,大地將震動,天地的星辰要墜落,不悔改的要得災禍。
查拉圖斯特拉說:「教堂與神墓我也愛…大地是神的桌子,創造性的新話語和諸神擲色令它顫抖…噢!這時我怎麼不熱望永恆,怎能不熱望戒指中的婚戒—輪迴之戒?我從未尋覓的願與我生其子的女人,但我愛的女人除外;因為我愛妳,噢,永恆!」 (Nietzsche, 2009)
查拉圖斯特拉宣稱上帝已死,他要用他的超人,他新建構的信仰,承襲舊有的儀式,來審判世人。這時他同樣是卑微的凡人,面對審判也是卑躬屈膝。不過他不斷強調,他未曾覓得願為他生子的女人,所以他仍然是純潔的,他所愛的是永恆。在〈舞曲〉篇章中與〈論詩人〉篇章中都曾將女人喻為永恆,因為女人能夠降生最純潔的新生命。但詭譎的是,在〈論更高的人們〉篇章中,他提到:
「你們這些創造者,你們這些更高的人啊!必須分娩的人就是病人;可分娩過後的人又不再純潔。問問女人吧,他們分娩不是為了快樂。痛苦使母鴨和詩人咯咯啼鳴。你們這些創造者啊,你們身上不純潔的東西多著哩。那是因為你們曾不得不做母親。一個新生的孩子:啊,多少新的贓物來到這個世界!到旁邊去吧!生產過的人,就應洗淨自己的靈魂!」 (Nietzsche, 2009)
查拉圖斯特拉一面推崇純潔而具創造力的孩童,但同時又稱其骯髒,因為他的誕生是來自男女肉體之愛,來自不純潔的母親。一面詆毀母親缺乏道德,骯髒,但同時又對永恆與生命表達深深的渴慕。而不悔改的人指的是誰呢?或許是那些不認同上帝已死的人、仍舊耽溺於膚淺的男女之愛的人?如果新生兒是骯髒的,如何孩童能夠是純潔的呢?孩童具有創造性所以他自己創造出另一位純潔的孩童作為伴侶,這樣的理想要如何能夠達成呢?
「我最初的和末後的是使一切沉重者輕盈,一切肉體變成舞蹈者,一切思想變為飛鳥:真的,這是我的開始與終結。…所有的言語不都是為沉重之人而發嗎?在輕盈之人看來所有言語豈非謊言!」 (Nietzsche, 2009)查拉圖斯特拉將自己擺在一個特別高尚的地位,他始終是輕盈的,是美麗的舞蹈,是自由的,同時是真實的。其他人在他看來都顯得沉重、是骯髒的肉體、是備受束縛的、是虛假的。但也許這反映出作者內心的真實想法,那些看來完美的條件都是他內心最深的渴望與追求。
在〈蜂蜜祭品〉篇章中,查拉圖斯特拉向動物傾訴:「我的幸福沉重,不是潺湲的流泉;它逼迫我,不願離開我,猶如融化的瀝青。」 (Nietzsche, 2009)他認為自己被困在瀝青中動彈不得,他追求的幸福—或者說對他窮追不捨的幸福—讓他喘不過氣來。世人所追尋的幸福—愛情、婚姻、繁衍,對他來說是最沉重的枷鎖。而這些不是他要的幸福。他渴望永恆、自由、純潔,卻越是追求越是深陷世俗幸福無可逃脫。同時也是人們之所以不能成為超人的限制。
〈論新舊標牌〉中提到對於婚姻的破壞者(情婦)的看法:「你們的婚姻,別弄成一種糟糕的結合,你們結合過於匆忙,因此釀成—婚姻破裂。但縱使婚姻破裂,也好過婚姻的扭曲和欺騙!—一個婦女對我說:『我確實破壞了婚姻,但首先是婚姻破壞了我!』…我希望真誠的人互相說:『我們相愛,讓我們注意維持互愛吧!要不,我們的誓約只是個錯誤嗎?…』我如是建議所有真誠的人,倘若我做另外的建議和說法,那麼,我對超人的愛、對未來一切的愛都成了什麼!不僅要培植你們,而且要向高處培植—噢,我的弟兄們,讓婚姻的花園幫助你們吧!」 (Nietzsche, 2009)雖然查拉圖斯特拉認為婚姻是長期的愚行,但他更加排斥破壞婚姻者,因為婚姻可以促使生育—向上繁衍。他認為婚姻應該要真誠,不能是因為短暫的肉體之愛而進入婚姻,因而輕易毀壞誓約。女性常常是作為毀壞婚姻的角色,這裡不再談論道德、膚淺的問題,而是強調婚姻雙方的平等。在此重新評估了女性的價值,查拉圖斯特拉對女性的觀點時常有如此反覆、自我顛覆的描摹。也許因為尼采和妹妹歷經數次感情破裂與和好,也許因為他一生對家中的女性角色和愛情裡的女性角色都懷抱著愛恨交織的情感,揉合尊崇與輕視,自我矛盾卻無法逃脫的情感。
在〈在荒漠的女兒們中間〉中,查拉圖斯特拉深情的表達對女人的愛戀:「那時我遠離了多雲、潮濕而憂傷的古老歐洲。當時我熱愛東方少女和另一種藍天,上面既無雲翳,也無思想張懸。幫她們停下舞蹈時,是多麼乖巧地端坐在那裡,深沉,但沒有思想,想一個個小密碼,彷彿配有飾帶的謎語…」 (Nietzsche, 2009)可見他對女人的愛慕是一種超脫的情感,同時有點不切實際的幻想。女人的神祕、舞蹈、乖巧仍舊讓他深深著迷,同時他的情詩中也描繪他的肉體之愛的渴望,許多描述唇瓣、裙裾、腿等等。女人再次成為他追求的對象。
在〈覺醒〉中,他又表示男人的食物不適於孩子,也不適於青年婦女和老年婦女,而這些不是他都不管了。在〈徵召〉中,野獸溫柔而歡愉地依偎在他腳邊,群鴿上下翻飛,不時落在他的肩上,撫摸他的白髮。他大呼:「我的孩子們鄰近了!」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他離開他的洞穴,炙熱而強健的,猶如陰暗群山中升起的一輪驕陽。 (Nietzsche, 2009)
查拉圖斯特拉說他起初和末後都是一樣的。我認為他起初是要接受世俗的男女之愛,結婚生子;經歷了許多對女性的貶低和無可自拔的追尋,他最後又回到順服。確實如他所說的起初末後相同,而中間經歷的反覆掙扎、對超人的追尋,最終都如同夢一般,他像嶄新的白晝一樣,褪去踽踽獨行尋找伴侶的黑暗旅程,終於回歸現實社會。這本書像在向所有人宣告這樣的生命歷程,但同時又像在自我內心追尋,是一本為所有人又不為任何人寫的書。
  引用的項目
Nietzsche Friedrich. (2009). 扎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一本為所有人又不為任何人所寫之書. (劉小楓, 編者, & 娄林黃明嘉, 譯者) 上海市, 浙江省: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張明明. (2015). 一半天才,一半瘋子:尼采. 於 張明明, 歡樂哲學課. 臺北, 台灣: 天下文化.
4 notes · View notes
ingvar47 · 5 years
Text
大觀社區
待騰空的地上物—大觀社區拆遷前最後展覽
Tumblr media
大觀 去大觀,又離開,過了好久才真正整理心情。 心疼他們的故事因為被迫停止才被看見,他們的抗爭不被承認是抗爭,但是他們都努力求生存。 那時有一群學生來到這裡,幫助他們成立自救會,每一個社區成員都要為自己的權益站出來,為生活打拼工作之餘開會討論記者會活動分工。 他們是社會底層的人,他們是離鄉背井的人,他們是落地生根的人,他們是榮民榮眷大陸配偶,他們是曾經被承諾有家的人,他們是將失去家的人。 旁觀一切看不到他們的情況,走進去理不清他們的心情。 我站在中間已經拆除的房屋面前,那裡搭建起高架,綁上抗爭的黃布條,掛上學生畫的居民像。我想:要拆掉多少扇門才能通到雙方正面冷靜溝通的殿堂?啊!好像沒機會了。
Tumblr media
坐在外圍的馬路邊,想像在這裡生活的景況,熙來攘往,誰也不會在意,誰會去想到那麼掙扎著在裂縫中求生存的一群人在這裡綻放生命。 我和教會的姊妹分享大觀的情況,她默了一會兒突然問我:妳覺得教會能為他們做甚麼?耶穌會怎麼做?我先是懊惱教會能做的事好少,除了幫他們禱告以外真的很難給予實質上的幫助。然後開玩笑說耶穌會邀請他們起來跟從我,一起睡曠野。 這段時間腦袋常常浮現的一段經文「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你們雖然失去了那個居所,但你們仍被看顧。 後來教會姊妹親自去了大觀,邀請兩個妹妹參加教會的夏令營(教會全額補助),希望能讓她們感受到愛,她們絕對是被愛的。希望帶她們認識這位又真又活的神能夠改變她們的生命。只可惜為了住屋勞苦的人哪裡有餘裕參加夏令營呢。
Tumblr media
0 notes
ingvar47 · 5 years
Text
知識論
指導老師:鄭光明
期中考--葛棣爾問題
Try to think of further examples that illustrate the Gettier problem: cases of highly justified true beliefs that do not seem intuitively to be cases of knowledge. Once you see how they work, such cases are amazingly easy to invent. Can you think of other cases involving perceptual or observational justification? Can you think of cases involving inductive or scientific reasoning? Can you think of mathematical cases? Can you think of cases involving beliefs about one's own states of mind?
1.      跟知覺、觀察有關的
如果我從外面看到宿舍房間燈亮著就代表我室友在房間裡。現在我看到宿舍房間的燈亮著,所以我就知道我室友在房間裡。但是其實我看錯棟了,看到的是隔壁一棟樓同一個位置的房間燈亮著。結果我的室友真的在房間裡。雖然我相信室友在房間哩,他也真的在房間哩,但是我們卻不能說我擁有「室友在房間裡。」這個知識。
2.      跟歸納或科學有關的
學校統計校內學生對學餐的滿意度,通常由校方發起的正規統計都正確。但是這個學期的登記員在輸入資料的時候因為不滿自己被異化勞動,故隨意輸入資料,中途還打瞌睡,統計得學生對學餐的滿意度評分為82.6。統計資料公佈以後健康中心的老師覺得很奇怪,遂親自重新輸入統計,沒想到結果真的是82.6。除了該名老師以外所有看到公告並且相信這個數據的人都不能說擁有這個知識。
 3.      跟數學有關的
數學老師在上三角函數單元的時候開玩笑告訴同學如果填充題不會就猜0就很有機會猜中。小明謹遵老師的玩笑,考試的時候剛好有一題填充題不會,他就寫下了0。沒想到那題答案卻是6,但是小明字跡潦草所以老師以為他寫的是6,所以小明得分。小明相信他的答案是正確的,而他在答案券上的的答案也確實是正確的,但是我們不能說小明知道該題目的答案。
 4.      跟心靈狀態有關的
小黑最近常常覺得睡不飽,他的損友大黑瞎鬼扯說:我看你其實是吃不飽而不是睡不飽吧!小黑因此就相信他是吃不飽而不是睡不飽。當小黑向醫生諮詢的時候,醫生判定他是因為三餐不正常導致能量不足、沒精神,而不是沒睡飽。雖然小黑相信他是吃不飽,也確實是如此,但是我們不能說小黑擁有「小黑吃不飽」這個知識。
參考分數:7/10
0 notes
ingvar47 · 5 years
Text
知識論
指導老師:鄭光明
期中考--笛卡兒
Descartes’s attempt to reason from allegedly indubitable facts about his sensory experiences (and other states of mind) to the existence of a material world is very indirect, relying as it does on claims about God’s existence and nature. Is there any more direct line of reasoning available? (See the last paragraph of the section on “Knowledge of the Material World” for a suggestion.) How might such an argument go? How strongly does it support specific conclusions about various kinds of material objects and situations?
因為人是不完美的、有限的,所以我們的感官可能被騙,但是有一位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如果說上帝創造我們的感官是為了欺騙我們,那上帝就不是全善的。笛卡兒透過上帝的全善來證明感官的可靠性,這樣間接的證明方法除了因為牽涉到上帝而被質疑是信仰干預了理性的哲學之便以外,有人提出:如果上帝的全善能夠證明這個推論正確,那我們同樣可以主張也許是魔鬼在欺騙我們。另外我們也更��向於找到直接證明而不需透過第三者。
  笛卡兒又提出另一個最佳解釋:有一類知識具有1.非自主性(involuntary)2.融貫整體(orderly)。非自主性是指我們是被動接收這些外在事物,融貫則是指這些事物是整體、連續的。而透過這兩個特性將感官經驗分成四種:
1.      非自願、融貫整體:由外在事物引起的
2.      非自願、非融貫整體:吸毒或其他腦部異常產生幻覺、夢境
3.      自願、融貫整體:寫小說、杜撰的世界
4.      自願、非融貫整體:白日夢
  這類非自願、融貫整體的感官由外在事物本身引起,直接成為我們的感官,就不用經過備受爭議的上帝論證了。但是這個直接的最佳解釋卻仍然無法抵擋惡魔論證,事物本身引起的感官也可能是惡魔欺騙我們。
  我認為雖然透過上帝,但這個論證是合理的。何必為了堅持上帝不存在而去尋求一個又一個填一個洞又露出另一個洞的論證呢?唯有上帝是全能全善的,如果我們的感官是魔鬼可以輕易介入的,那我們就怎麼能和其他有感官的生物那麼自然、無接縫的互動呢?如果魔鬼以愚弄我們的感官為樂,那魔鬼何不在我們的每一個對話、每一個與他者的互動間愚弄呢?探討這些感官與外在事物之間的關係其正當性與可靠性本身就沒什麼意義。在這個題目上的哲學討論都像是單純在找對方麻煩,因此不停提出違反常人思維的例證來反駁,但是那些甚至不是發生率極低,而是超乎現實的問題,在我看來完全沒有爭論的必要。如果經驗與外在世界不能正確連結,那我們在探討這些問題的時候又是電機在甚麼基礎上探討的呢?
參考分數:8/10
0 notes
ingvar47 · 5 years
Text
知識論
指導老師:鄭光明
期中考--笛卡兒
Descartes's initial problem, in relation to which he adopts the Method of Doubt, is that of trying to figure out which beliefs to retain and which to discard in a situation where it is clear that a substantial number of his existing beliefs are false. Suppose that you were to find yourself in this situation. (In fact, virtually anyone is in it to some degree most of the time.) How should you go about solving the problem? Should you adopt the Method of Doubt? What alternatives are there?
笛卡兒認為要為人類的知識找到堅實的基礎,首先需要一個正確的方法,就是懷疑方法。凡是沒有明確地認識的或是邏輯上可能出錯的東西,都不能把當作真知識。以大樹作比喻,笛卡兒是為哲學樹找根,他沒有要證明所有都是錯誤的,而是證明若所有事物的基礎是錯誤的,那整個知識樹就都不成立。   笛卡兒的懷疑方法是只要有一點可懷疑的都要提出來,因為一件事如果可以被懷疑,那就不是必然為真。必然為真是在所有可能性下都為真的命題,那也就不可設想它為假。利用「分析」方法把我們所考察的每一個觀念細分,直到分解成不能被懷疑的簡單觀念為止。   笛卡兒的知識標準是極嚴格的高標準。我認為因為當時認為知識是建立在一個點,從一個點出發往上發展成知識樹,這時他的根基就十分重要,首先必當確定根基是不可懷疑的,否則沒有一個好的根基,整個知識體系都是空中閣樓。但如果知識不是一棵樹而是多元的生態系,是多元的起源,是異質的、融合的、網絡式的,而不是有一個基礎學科做一切的奠基,那就很難透過這樣的哲學方法去一一分析某個知識是否不可懷疑。   高標準的知識要求最終訴諸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如此被許多學者批評為不理性。但若一概要求高標準會讓所有已經建構的各種知識都變的不可靠,甚至懷疑到桶中腦遠遠超乎常理。如果採取低標準,可以先將沒有明顯理由出錯的知識先留著,待日後如果找到證據證明其錯誤時再進行修正。但這樣的假設就是因為這些知識確實不是完全不可懷疑的,所以才需要先下一個但書。如果說現在的知識架構確實不是完全不可懷疑的,那我認為應該效法笛卡爾的懷疑方法,從知識的根本基礎懷疑,確保知識體系的基礎正確性,而不是等待某一天發現全盤錯誤的時候才作修正。並且若發現一個錯誤才刪去一個錯誤的話可能犯系統錯誤,有可能把真理給刪去了,留下來的都是錯誤的。知識體系即使執行上有困難也應該追根究柢地爬梳知識的架構,採取高標準的嚴謹態度。 考分數 7/10
0 notes
ingvar47 · 5 years
Text
知識論
授課老師:鄭光明
參考用書:
BonJour, Laurence. (2009). Epistemology: Classic Problems and Contemporary Responses(Elements of Philosophy).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2 edition (November 15, 2009)
Prichard, Duncan. (2010). What Is This Thing Called Knowledge? Second edition. Rouledge. 
期中考--脈絡論
Does contextualism constitute a plausible solution to the skeptical issue raised by arguments like the BIV argument? Or is conceptualism really no more than a thinly disguised surrender to skepticism? How plausible is it that we have multiple concepts of knowledge involving very different standards of adequate justification? 脈絡論回應懷疑論對外在世界的知識,主要是回應桶中腦論證。桶中腦的論證如下:       假設有一個邪惡科學家在實驗室裡培養一個腦,稱為桶中腦。桶中腦沒有其他身體部位,邪惡科學家透過刺激、傳遞資訊給這個腦感官知覺,讓他以為自己有身體與感官。桶中腦這個例子假設這個人知道自己有手,而且他有足夠能力推論出「我有手,所以我不是桶中腦」,但是這些知覺只是邪惡科學家給他的訊息,因此他並不能透過感官推論出自己有手、不是桶中腦。  懷疑論者質疑:根據知識的閉鎖原則,如果我知道p,且p蘊含q(不可能出現p真q假的情況);且我知道p則我知道q。前提:①我有兩隻手蘊含我不是桶中腦。②如果我知道我有兩隻手,則我知道我不是桶中腦。在邏輯上等同於:如果我不知道我不是桶中腦,則我不知道我有兩隻手。     脈絡論者從「知識的標準」來回應懷疑論者。知識的意義與標準會因為所處的脈絡不同而改變,如果在高標準的脈絡下,知識必須經過嚴格的審查,感官知覺與外在知識都受到懷疑;但如果在低標準的脈絡下,我們認為自己知道就是真的知道。如果常識觀點的低標準的知識為K1,懷疑論觀點的高標準知識為K2;當我們採取K2的觀點,懷疑論者有理,我們沒有K1(低標準的知識不是知識),而當我們採取K1的觀點時,懷疑論者無理,我們有K1(低標準的知識為知識)。  
    而桶中腦的例子中,懷疑論的知識標準很高,所以是成立的,但是在一般情況之下,我們對自己擁有對外在世界的知識這件事的知識標準沒那麼高,所以就可以說自己擁有知識。   如果說脈絡論的論點成立,那何時該用高標準,何時該採低標準卻沒有一個確定的標準。究竟哪些議題算是常識呢?「我看到麻雀站在樹上。」這樣算是常識嗎?「我看到一架波音777飛過北緯24度的藍天。」這樣算是常識嗎?雖然桶中腦的論證違反一般人的常理,但是常理的定義又是甚麼呢?在知識還沒界定好之前就要界定常理了嗎?我認為脈絡論並沒有有效的抵擋懷疑論的質疑。 參考分數:8/10
0 notes
ingvar47 · 5 years
Text
國際關係理論
Tumblr media
1073夏季學院
二十世紀中期法國發展出結構主義,主張所有「事件」或「行為」都是受到整個歷史、社會、文化等外在因素的影響,試圖透過將事件與外在條件連結,強調因果關係來架空人的自由意志和選擇的權力。超越事件本身去探討其背後可能促成它發生的所有可能因素。譬如現在有一個捷運隨機殺人事件,結構主義者就會去探討都會生活的冷漠、教育體制對紓解壓力方面的教育缺失、政府對失能家庭的輔導與管理缺失、殺人凶器的接近容易度高等結構性問題,而不是單純去探討這個事件的導火因素是犯人剛經歷感情破裂或遭逢辭退。即使探討感情破裂或遭逢辭退也會從整個社會風氣文化去討論,而不是歸結於個人行為。
後結構主義則進一步修正結構主義,認為社會結構是可變動的,反對歷史文化的連續性,強調偶然、斷裂。後結構主義亦反對結構主義認為有外在於事件的完全中立、周延的觀點;可以說後結構主義就是建立在反駁結構主義。因此,後結構主義中常出現分歧的意見或論點。在政治領域中,後結構理論常認為世界是由數個意識形態的交互作用而運行。但是後結構主義的缺點就是每個人都可以依據個自所欲表達的論點找到相應支持的結構,摒除了唯一真理、正確解答。可以說是各說各話,人人有理,和後現代理論有相當的相似性。同樣的捷運隨機殺人案,後結構主義者會憑著自己所關注的特定意識形態去解釋,譬如針對性別不平等,階級對立等觀點評論。
理論運用 -- 一個中國政策
結構主義的看法:
台灣立場:一、堅持民主社會二、以扈從與避險式的外交手法三、遷台國軍自認為正統的中華民國
中國立場:一、綜觀整個歷史脈絡,在地理上台灣一直都是附屬於大中原的島嶼。二、歷史脈絡下,台灣地區和中國大陸地區同樣留著炎黃子孫的血液,在人類學分類上是同一個民族。三、台灣地區和中國大陸地區同樣承襲中華文化,在文化分類上是同一個民族。
美國立場:一、戰後資本主義更興,美國以經濟利益為重要考量,中國的市場較大,故倒向中國、並抑制共產主義擴張二、採用認知與事實理論,沒有明確表明,可以隨時改變立場,見風轉舵。
後結構主義者主張:台灣的一中原則一開始是國民黨宣揚收復中國領土、防範共匪等意識形態。後來是政府宣揚台獨、黑化國民黨等意識形態
中國的「一個中國原則」就是中國政府強行施加給中國人民的意識形態,中央操弄媒體及人民思想,洗腦人們「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灣同胞終將回歸祖國懷抱」等想法。美國則是陷入後現代以來的虛無主義中,不表態、不站邊、不主導任何議題,尤其是當今川普執政的時代,以旁觀的姿態任憑其發展。
三種立場的一中政策,可以發現在相同的時代背景下,不同政府與不同意識形態作用著,社會結構瞬息萬變,對一中政策的解釋也不斷在變化著,可以說是最佳的後結構主義的應證。
0 notes
ingvar47 · 5 years
Text
當代電影理論
期中
〔一〕你認為的電影美學是什麼?是偏向紀錄式的書寫,還是運用其媒介的特殊性在形式和技巧上進行創作,請舉一部電影為例加以佐證你的論點。(400字)(60%)
    電影本是娛樂、商業的產物,能夠打動觀眾的心的才是好電影,陽春白雪若不能讓他人感同身受,如何能將美散播出去呢?不過,在分類上,似乎習慣性地將紀錄片歸為一種個別的類別,當我們討論紀錄片的時候會自然而然將他當作「紀錄片」這種影片形式而不會把它當作「電影」,雖然現在有些紀錄片也運用電影手法創作(如《日常對話》)。
  不一定科幻電影或寫實電影便較為出挑,但求影像的呈現方式是符合劇本情緒和諧的。不是非要充滿浮華的特效才好(如《氣象戰)),也不一定寫實得不做一點特效才好(如《我不是潘金蓮》),應該在兩者之間找到最適合的平衡。即使撇開特效不說,剪接、音效和畫面營造等等都是重要的元素。所以我認為的電影美學較偏向在形式和技巧上進行創作。
以電影《王牌天神》為例,為了呈現上帝的能力必須運用特效呈現,但凡人間的互動則不需要浮誇的效果。我覺得這樣收放有度的技巧運用是最好的。如附圖的特效(無限延長的抽屜),簡單不誇張又顯效果。
〔二〕 請同學寫出一個400字的超現實故事,故事主題為不同介質間的轉換,介質可以是時間、空間、物件等(400字 )
  小時候,爸媽送我一顆幾乎和我一樣高的球。它柔軟又有彈性,純白的顏色看不見內裡,奇特的觸感不知是何質地。我到哪兒都抱著球,還曾興奮地說:「如果這個球球跟我一起長大的話,我長大以後就可以彈著球去上學耶!」眼中的光芒幾乎和球球一樣純淨。
  時光飛逝,我長高了許多,而這顆球也長得和我一般高。每天早晨我抱著球,它就滾啊彈地帶我上路。經過綠意盎然的公園,穿越高聳的大廈叢林到學校。許多人也擁有這樣的神奇球球,高大的、五顏六色的球塞滿寬大的場域。我直接滾到教室門口,但教室的門不夠寬敞,我只好下來,對球球說:「先到處玩兒去吧!」同學們看到我的行為都驚駭不已。
  一個高個兒的同學說:「我的大汗太魁武了,要是這樣放任它,恐怕會傷害到別人或嚇到別人的。」
  一個胖胖的同學覆議:「我的胖虎也是。」
  我的球球從來沒有被賦予一個名字,我總喚它球球,一如初見。
  當我再次���出校園的時候,球球沒有回來。它在大街上迷失了自己,身上黏滿了城市的垃圾,酒瓶、口香糖、菸蒂…。
  我再不曾有過一個純白的朋友。
1 note · View n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