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mgik
hooptaiwan · 7 years
Text
Michael Jordan的棒球救贖之旅
Tumblr media
文:陳元廷
(前言) 喬丹(Michael Jordan)第一次退休後,短暫挑戰職業棒球一年時間,這在許多籃球迷眼中是籃球之神璀璨生涯一個小小註腳,甚至部份人士更存在這是喬丹不光彩一頁的錯誤印象。事實真相是,這一年對喬丹而言是段救贖之旅,而這或許是他登上神壇後最貼近眾人的一刻。
深陷風暴
1993年正逢時序入秋之時,同屬公牛老闆蘭斯朵夫(Jerry Reinsdorf)所有的MLB隊伍芝加哥白襪晉級美聯冠軍戰,距離前一次參與已相隔34年的世界大賽只欠臨門一腳,主場首戰開球嘉賓請到當紅炸子雞喬丹,他1992年靠著巴塞隆納奧運徹底打響全球知名度,據估計年收入一口氣從先前的兩千萬翻漲到三千萬,約莫四個月前更一舉完成三連霸豐功偉業,可說聲勢如日中天。
科密斯克公園(Comiskey Park)全場多達四萬六千人觀眾面前,喬丹站上投手丘,投出象徵性一球,但進壘點偏低,是處於好球帶外圍的壞球,他露出慣有一抹自嘲的笑容,對絲毫不以為意仍舊高聲歡呼的眾人揮揮手致意,就緩步前往球場上方豪華包廂和蘭斯朵夫一同觀賽。
不過,喬丹並未就此隱身於該場比賽焦點之外,七局的一次休息時間,場邊記者歐布萊恩(Pat O'Brien)登場,帶來一則即時重大消息,「芝加哥公牛剛才宣佈,明天早上將舉辦記者會,目前多方消息來源聲稱,喬丹很可能將永遠自此從籃壇退休。」
伴隨職業運動員史上前所未見的名氣與金錢而來的是,放大鏡般對於場下私生活一舉一動的檢視,媒體產業蓬勃發展讓新聞界線逐漸模糊,喬丹意識到過去僅需要和數位有交情的當地記者打交道,如今卻有超過一百位來自全球各地的狗仔迫不及待想從他身上挖出下則頭條,就算是與籃球毫無相關也無妨,身邊人士開始感受到喬丹日漸封閉的生活,為了隔絕來自四面八方的刺探。
好友巴克利(Charles Barkley)觀察道:「關於麥可(註:喬丹名)最奇怪的一件事是,每次我們見面敘舊總是待在旅館房間,他似乎變得足不出戶了。」玩撲克牌成為形同軟禁於豪華套房的喬丹最大消遣,他的賭癮也逐漸走向失控邊緣,下注金額一次比一次更為龐大。另一方面,暑假時喬丹則把自己放逐在遺世獨立的高爾夫球場,往往從早上七點一路打到太陽下山才肯罷手,魔術強森(Magic Johnson)就透露:「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他享受高爾夫時光,不需要跟外界有任何接觸。」
1992年二月,喬丹陽光完美形象終於開始出現裂痕,警方偵辦一起謀殺案時查獲被害人持有幾張其簽署的支票,深入調查後發現源頭是出自一位多次涉嫌逃漏稅的慣犯,他聲稱自己是靠精湛高爾夫技巧從喬丹處贏得超過高額賭金,日後喬丹上法院作證時也承認支票的確是因此產生。
翌年,名為艾斯奎納斯(Richard Esquinas)富商自行出版一本書,內容爆料他靠打高爾夫從喬丹手上拿到一百多萬美金,當中還鉅細靡遺地描寫後者不願認輸而不斷加碼要求再戰的幾近病態執著。此外,1993年季後賽前夕遭到《紐約時報》捕捉到他比賽前天深夜造訪賭場身影,更是似乎定調喬丹嗜賭成癮一面。
喬丹本人也坦承:「我是不是曾經和惡名昭彰的惡徒一起賭博呢?是的,我的確有。我是不是該停止這麼做呢?我想答案也是肯定的。」期間,父親力挺是喬丹挺過如同雪崩般撲天蓋地而來指責的關鍵,老喬丹告訴記者:「我不認為喬丹有賭博問題,他的問題是他太好勝了。」他深深明瞭造就兒子場上輝煌成就的性格,其中代價之一就是場下這些問題。老喬丹相當平易近人且愛開玩笑,整個公牛球團上至教練下至場館清潔人員都親暱稱呼他作老爹,其陪伴總帶給兒子別於殘酷職業賽場的溫馨之情。
1993年八月,老喬丹一次獨自開車前往拜訪朋友後就此人間蒸發,幾天後竟被發現遭到棄屍於一處荒涼沼澤地,喬丹傷心欲絕之餘卻開始聽聞到四起的陰謀論,儘管所有現存證據都指出這起命案是單純因為搶劫而起,卻無法阻止媒體將父親遇害和喬丹賭博一事扯上關聯,黑幫報復或擄人勒索逼迫還債等都論點一一浮現,這無疑徹底傷害了喬丹對於外界信任。
父子倆間棒球情誼起始於小小喬丹在後院玩的傳接棒球遊戲,日後他成為北卡州當地相當知名的世界少棒聯盟隊伍選手,展示所贏得許多獎盃處更是老喬丹每次招待拜訪自家賓客頭一個驕傲介紹的地方,父親也會試圖透過棒球教導兒子人生道理,希望他能多學習哥哥賴瑞(Larry)追求盡可能上壘態度而非每次揮棒都只想著轟出全壘打。
雖然,喬丹棒球生涯高中後就宣告結束,父親仍然會以棒球和美足雙棲的傑克森(Bo Jackson)和桑德斯(Deion Sanders)為例,告訴兒子假如有機會或許應該挑戰看看職業棒球。父親逝世給了喬丹勇氣,不顧無數等著看自己出糗窘態的旁觀者眼光,他願意放下世界上最頂尖的籃球選手身份,嘗試父子倆幼時共同夢想。1994年二月,喬丹宣佈與白襪簽下合約,進軍棒壇。
棒球救贖
表情一反籃球場不可一世的自信,喬丹臉上面露大事不妙的驚慌神態,畫面中他揮出手中球棒,卻也顯示了球成功逃竄蹤影,正安安穩穩朝捕手手套飛去,這張喬丹揮棒落空的照片登上《運動畫刊》1994年三月十四號封面,旁邊諷刺標題宣告:「捲舖蓋回家吧,麥可!喬丹和白襪正在糟蹋棒球。」
退役棒球名人堂球星布瑞特(George Brett)總結上述心態道:「我知道有很多棒球選手不希望他可以成功,因為這等於是當面賞了他們巴掌一樣。」相隔十多年再次重返紅土球場,更不用說過去其實最擅長位置是投手,如今轉為打者竟想一步登天,挑戰世界上最頂尖棒球員,無怪乎許多棒壇人士對喬丹抱有些許敵意。
王牌投手強森(Randy Johnson)就半開玩笑地說:「要是他碰上我投球的話,最好確保腳上那雙喬丹鞋鞋帶有綁好,我可想要見識看看他面對我的速球能怎麼辦。」一位來自匹茲堡海盜的選手則揶揄道:「我現在就可以想像,某個美聯的捕手說,『啊,真對不起把你給三振了呢!麥可,現在可以幫我簽個名嗎?』」
另一位美聯球隊總管也輕蔑地指出:「他高中打擊率是多少?兩成八對吧?簡直爛透了。我們隊上有人把棒球當第二生命看待,好不容易經過十五年努力才終於在打擊上有進展,這傢伙以為只要幾個月就可以成為職業打者嗎?這對於棒球根本是種侮蔑。」
不過當然這些都不是喬丹本意,白襪打擊教練赫里尼亞克(Walt Hriniak)也曾質疑這位新報到的子弟兵決心,當面詢問對方是否認真想當個棒球員,喬丹用銳利無比眼神凝視赫里尼亞克,冷冰冰地回應:「再認真也不過了。」他每天早上六點半就到球場報到,開始進行打擊練習,大約持續一個鐘頭到一個半鐘頭左右,接著其他隊友陸陸續續到場,全隊才開始正式的三小時訓練,結束後喬丹會耐心回應記者各式提問,接著又回到打擊籠進行半小時到一小時加練。
隨侍在側的摯友柯埃勒(George Koehler)回憶:「假如你好久一陣子沒有揮棒,忽然揮棒個大約十五分鐘,你的手馬上就會冒起水泡,喬丹的手因為密集的打擊練習每天都把傷口結痂重新弄破,每次我看他從球場離開手的樣子,真的不能想像他怎麼還可以用手握任何東西。防護員會用繃帶紗布覆蓋他的手掌,他有時候看起來就像格鬥選手一樣。」
春訓期間一場白襪對上小熊的同城角力,喬丹全場貢獻兩分打點,賽後接受小熊傳奇播報員卡雷(Harry Caray)訪問,滿臉止不住臉上男孩般興奮笑容,這一刻他彷彿不再受到名氣與財富所構築牢籠所困,他大方告訴卡雷針對:「假如最後事實證明我無法應付大聯盟等級投手,那只是證明棒球這項運動的價值,我在這裡只是為了試著證明自己能耐,並且享受過程每一個時刻。」
喬丹告訴身邊隊友,棒球是自己第一個愛,他很感激能有機會實現兒時願望,面對外界諸多質疑甚至有人提出若他嘗試棒球失敗,是否會影響其籃球生涯評價時,喬丹強力回應說:「你覺得如果我被三振一千五百萬次的話,這會影響到我平均32分的成就嗎?假如我在棒球場上失敗了,就表示我不該是那麼好的籃球員嗎?就算我是個糟糕透頂的棒球選手,這對於我對籃球的貢獻一點也沒有關係。」
大聯盟之夢很快就在喬丹面前殘酷破滅,白襪球團春訓結束後決定將他指派到2A的伯明罕男爵(Birmingham Barons),那裡的球員每個月薪水僅850塊美金外加每天補助餐費16美金,為了省錢而選擇一大早醒來走一英哩路到廉價餐館用餐是再平常不過,往來比賽更必須忍受長達十幾個鐘頭長程巴士旅途,喬丹在這群年輕隊友身上看到希望與夢想,這是他已在NBA迷失的初衷。
隨喬丹來到窮鄉僻壤的伯明罕當地的友人都十分驚訝發現,這位全球巨星竟是如此自由自在,他十分喜歡隊上一位來自多明尼加的捕手努內茲(Rogelio Nunez),把教導對方英文作為自己閒��第一要務,每晚他會提示努內茲一個英文字母,隔天早上隨機抽考那個英文字母開頭的棒球相關術語拼字,如果努內茲成功達成任務就可以拿到100美金,他很開心地發覺一時間全隊上下都在幫助這位多明尼加小子惡補英文。
自己從不諱言無論身心兩大層面都必須為棒球做出調適,喬丹會指指自己小上隊友一號的手臂和大腿,說自己體態還停留在籃球員狀態,也告訴記者自己耐心不足毛病對打擊不是件好事,指出也許改天應該跟隊友一起去釣魚或打獵培養耐性。
事實上,喬丹整個2A賽季下來打擊成績一直僅以毫髮之差超過所謂「門多薩界線(Mendoza Line)」,意指一般視為最勉強合格的兩成打擊率,不過當教練告訴喬丹最後一場比賽可以不用出賽,以便守住「門多薩界線」,卻遭到喬丹斷然拒絕,他從不害怕出醜,只要他依然嘗試變得更好。
Nike當時推出一則廣告,史派克.李(Spike Lee)再度擔綱旁白角色,看著喬丹揮棒落空,感嘆說:「可惜他不是穆修(Stan Musial)。」鏡頭帶到穆修本人,他回應:「不過至少他在嘗試。」喬丹漏接高飛球,史派克.李說:「可惜他不是威利.梅斯(Willie Mays)。」威利.梅斯告訴觀眾:「不過至少他在嘗試。」喬丹再次在棒球場失利,史派克.李說:「可惜他不是葛瑞芬(Ken Griffey)。」葛瑞芬接著告訴觀眾:「不過至少他在嘗試。」最後一個內野滾地球穿過喬丹雙腿之間,史派克.李說:「可惜他不是巴克納(Bill Buckner)。」巴克納接著告訴觀眾:「不過至少他在嘗試。」喬丹為了他與父親的夢想而嘗試,無論外界想法如何。
我回來了
對於喬丹來說,轉戰職業棒球無疑是趟救贖旅程,是他懷念過世父親的方式,他不只一次告訴自己:「老爸,我們是一起做這件事的。」甚至罕見地在先前賭博事件破壞彼此信任的媒體面前流露感性一面。
「我就像在潛意識和他對話一樣,他會告訴我,『嘿,保持你現在正在做的嘗試,直到成真那一天到來為止』,他會告誡我不要害怕失敗,不要擔心外界看法,然後他或許會講些好笑的事,或許是一件我還是個男孩時候的事,那時候我們總是在後院傳接棒球。」
棒壇人士眼中,喬丹守備右外野時樣子或許就跟五歲小孩沒有兩樣,每球都騰空一躍試著雙手接殺,他試著向指導教練解釋:「這是我爸爸教導我的方式,這是他眼中正確接殺。」
但是,對於期間因緣際會下得以接觸喬丹的伯明罕小鎮居民和小聯盟無名球員們,日後拍攝喬丹當年與職業棒球交會短短一年紀錄片的導演薛爾頓(Ron Shelton)指出:「對於那些人而言,喬丹降臨就彷彿是耶穌基督降臨人間一樣。」伯明罕男爵總管哈迪科普夫(Bill Hardekopf)記得,喬丹確定將來到男爵消息一傳出,他坐在辦公室目睹一波波車潮湧進停車場,電話只要一掛上就立刻再度響起,所有人都希望一睹喬丹風采。
男爵教練弗蘭克納(Terry Francona)回憶,兩人會面第一天,他告訴喬丹,球隊接下來都是靠巴士在比賽城市間移動,隔天喬丹帶來四台新的豪華巴士供弗蘭克納選擇,當後者踏上第一輛打量裡頭簡直是供搖滾天團巡迴使用的豪華內裝時,終於忍不住笑出聲來,說:「天啊!我的位子看起來好極了,你的也很不錯,不過其他二十五個人可就沒地方坐了。」最後,弗蘭克納將就的是一輛價值35萬美金包含35個座位、六台電視和一座長沙發的「備案」,這輛被暱稱為「喬丹號」的巴士理所當然立刻得到媒體廣泛報導。
《伯明罕新聞》記者席格斯特(Doug Segrest)一次得到線報,對方告訴他:「你不會相信我在脫衣舞酒吧裡遇見了誰!」等到他抵達現場時,喬丹雖然已經離去,不過酒吧經理證實適才喬丹和巴克利的確上門光顧,他說:「喬丹和吧克利大概只是想找個地方聊聊天,所以一行人都聚在酒吧遠離舞台的一個角落,好笑的是,全場大概有兩百個男性顧客在,所有人目光卻都不在中央二十個脫衣舞孃身上,而是全部鎖定那個小角落。」
而有一位小聯盟媒體公關人員一次應弗蘭克納邀請,下場和包含喬丹一夥人打全場鬥牛,他因為太興奮緊張而完全忘記自己體力不佳事實,等到最後終於撐不住了才意識到自己連氣都快喘不過來,現場其他人趕緊開車載他到醫院,當時急診室人滿為患,隨行人士趕緊報上喬丹名號,讓他得以獲得搶先治療。
等到確定其狀況無大礙後,不論醫院工作人員還是病人和家屬都輪流到他旁邊詢問,「所以,到底和喬丹打球是什麼感覺呢?」最後,這位公關人員不堪其擾下,終於爆發道:「嘿,我現在可是被送進醫院裡了呢!你想知道和喬丹打球是什麼感覺?這就是和喬丹打球的感覺!」
喬丹短短不到一年的進步無疑是有目共睹,先前才在七月三十號轟出小聯盟生涯首支全壘打,行經三壘到本壘最後一段路時,他用手指指天空示意,事後喬丹透露:「那天正好是我父親生日前一天,我想這是我能給他的最好禮物,我知道他一定有看見這幕。」
1994年秋天,匯集各路2A球隊好手的亞歷桑納秋季聯盟上,喬丹繳出兩成五五打擊率,男爵打擊教練巴奈特(Mike Barnett)指出:「當時各隊仍會派出精英投手參加秋季聯盟,我看過很多球員得花三或四年才能拿到他這樣的打擊率。」
不過,這時大聯盟正值勞資雙方協調破裂導致全面罷工,1994年季後賽全數泡湯,情況來到1995年開季前春訓階段仍未見好轉,提早一周報到的喬丹儘管迫不及待新賽季來臨,卻對於大聯盟球隊意圖使用部份小聯盟球員和業餘好手代替罷工的大聯盟選手一事非常感冒,更不願意被拿來作為勞資雙方角力下的籌碼,於是選擇告別球隊。
日後於自傳《發自內心深處(Driven from Within)》中,喬丹闡明:「假如沒有大聯盟罷工事件的話,我不認為我會重新回到NBA,他們開始把我扯進勞資雙方爭執中,而我一點都不想和這件事沾上邊。我很享受這段打棒球的時光,這也是一個我向外界證明自己的機會,我也認為我每天都比前一天還要更好。」如同對子弟兵想法十分了解的教練P.傑克森(Phil Jackson)所言,是棒球辜負了喬丹,而不是喬丹辜負了棒球。
就連當初替《運動畫刊》撰寫那則帶有濃濃貶低意味封面故事的作者伍爾夫(Steve Wulf)都出面認錯,他承認幾個月自己又到現場觀看喬丹棒球生涯發展,也訪問內部人士關於他挑戰大聯盟機會究竟有多少的看法,伍爾夫甚至寫了一篇報導希望替喬丹平反,他指出多數人把重點擺在喬丹勉強兩成打擊率,卻忽略其單季30次盜壘和51分打點的成績,可惜卻遭到《運動畫刊》拒絕刊登,他一氣之下離開該刊,日後更成為《ESPN》雜誌創辦編輯之一。
至於,喬丹呢?1995年三月十八號前夕,他聯絡了經紀人佛克(David Falk),表明自己於NBA復出的決定,佛克和事務所夥伴草擬了數份聲明稿,但喬丹都不甚滿意,於是他決定自己出馬,只用了幾分鐘,就在一張紙上寫下簡短兩個字作為定案。
於是,佛克的律師事務所助手協助下,這封堪稱史上最具震撼力體壇宣言的電報開頭,依照公文格式描述:「華盛頓特區,1995年三月十八號。以下聲明於今日由喬丹透過他的私人律師和事業夥伴佛克,位在華盛頓特區的佛克相關事業管理有限公司(簡稱:FAME)的主席,針對外界對於其未來生涯規劃的疑問:」
「我回來了。(I'm back.)」聲明最後如此作結。
Michael Jordan棒球生涯小檔案
Outfielder Batted: Right Threw: Right
Teams Birmingham Barons (1994–1995) Scottsdale Scorpions (1994)
Southern League (Barons) statistics Batting average .202 Home runs      3 Runs batted in     51
Arizona Fall League (Scorpions) statistics Batting average .252
【本文摘錄自HOOP TW美國職籃雜誌2017年9月號】
Tumblr media
2 notes · View notes
hooptaiwan · 7 years
Text
猶太與納粹,1936,柏林奧運的夏天,Nazi,Jews,Crazy Summer 1936 Berlin Olympic
Tumblr media
文/古硯偉 「如果一支美國隊中,連一個猶太人都沒有,是不是代表美國還沒到柏林,就已經向納粹低頭了?」,1936年,記者問到代表環球影業(Universal Pictures)出賽的猶太後衛包爾特(Sam Balter),為什麼不參與猶太抵制奧運,包爾特回答道,他成為當時美國唯一拿下金牌的猶太人,同時,也寫下小人物對抗大時帶的傳奇篇章。
那跨入新時代的納粹奧運會 1936年,奧運會在德國柏林舉行,這一屆的奧運會對於全世界留下太多傳奇色彩,當時正值一戰結束,納粹執政的德國迅速從戰敗國中重新站起,同時也象徵奧運會踏入全新紀元。
1936年的奧運會對於全世界來說,可以說是改變世界體育格局的歷史性一刻,第一次世界大戰身為同盟國的德國,走過威瑪共和時期短暫榮景之後,經濟跌入谷底,全國失業率超過30%,直到1933年納粹上台,透過發展工業和一連串政策,全國失業率降到只剩下5%,經濟成為同期國家之最,再次躍升世界強權之列。
1936年柏林奧運,正好成為德國展示重建國力的最佳時機,德國元首希特勒(Adolph Hitler)為了柏林奧運,建造一座十萬人的主場館,光是參賽選手就是上一屆洛杉磯奧運的三倍之多,同時第一次奧運會進行電視轉播和第一次有開幕表演儀式,現在每屆奧運會必備的點燃聖火,也是自1936年開始。
現在的奧運除了是體育競技最高舞台之外,更是政治力的展現,當年柏林奧運可以說是讓奧運會進入現代化的開始,這也奧運不僅被稱作是「納粹的奧運會(Nazi Olympics)」,同時也讓奧運充滿爭議,政治與體育交互影響,讓這屆奧運成為歷史上影響最深遠的一年。
雖然當時德國元首希特勒上台後對於柏林奧運並不感興趣,但剛時納粹文宣戰的靈魂人物,德國宣傳部長戈培爾(Paul Joseph Goebbels),力勸希特勒將奧運作為宣揚「亞利安人優越論」的傳播工具,才讓希特勒對奧運態度改觀,更將柏林奧運擴大到史無前例的規模。
當時柏林奧運開幕,希特勒更在開幕式宣稱:「下一屆奧運將在東京舉行,德國將會用飛船送觀眾去日本加油,然後,之後每一屆奧運都要在德國舉行!」
這一屆奧運,同時也是籃球在當時堪薩斯大學總教練,也是籃球發明人奈史密斯博士(Dr. James Naismith)艾倫(Phog Allen)大力奔走下,從示範賽成為正式項目,但同時籃球也無心插柳,成為當時納粹種族政策最微妙的媒介。
當時美國各界對於納粹的種族政策反彈很大,尤其是猶太裔社區幾乎集體抵制拒絕徵召抗議,而80年前的籃球並不像是今日非裔美國人的天下,當時籃球還被認為是白人運動,而且猶太裔是當時籃球人才的大宗。
當時猶太人會成為美國男籃主力,與其移民背景有關,美國近代的猶太人大規模移民潮,大約發生在19世紀末期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被刺殺,東歐和俄羅斯發生大規模的反猶太迫害和屠殺,大約有275萬猶太人離開家鄉,其中光是從1880年到1915年左右,就有超過2百萬猶太人來到美國。
這批猶太人並非我們認知中的在美國東岸握有銀行和地產經營權的美國富豪,而是放棄家鄉原有一切,幾乎赤手空拳來到新環境的新移民,位於社會經濟底層,只能拚了命沒日沒夜的工作,這些移民的東歐猶太人成為當時美國19世紀工業化的主要勞動力來源,主要在波士頓、費城、紐約等東岸城市的工廠、成衣廠,期待下一代能有真正融入異國社會,同時讓整個家族翻身的一天。
當時剛到美國的東歐猶太人並不容易融入美國社會,常在各大城市自成一格,直到1920年代總人數突破3百萬人,就像今日的非裔美國人一樣,籃球不僅成為凝聚猶太社區的核心,當時美國共有超過兩百支大學籃球校隊,籃球獎學金更是當時猶太小孩想要上大學的最好途徑。
甚至當時因為猶太人考取名校的人數逐年增加,哈佛大學一度採取限制猶太學生的荒謬禁令,讓其他東岸大學雪城、哥倫比亞等名校也考慮跟進,而當時耶魯大學甚至因為禁止猶太人加入籃球隊,而讓當時學校男籃實力大幅減弱。
當時籃球還沒有今日的24秒進攻時限,常常拿到球過了半場就是兩邊拼命搓麻將的無聊比賽,最有效率的打法,就是趁對手還沒站穩腳步之前快攻得分,因此籃球在1930年代,紐約媒體甚至還為此發表研究,認為籃球是適合矮個子、速度快、平衡感絕佳、腦子專找偏門漏洞鑽的猶太人專屬運動。
其實這些特質加一加,對猶太人的貶義遠多過於褒,大概也不難想像那個年代美國白人自視甚高的老大心態,又為何來自東歐的移民會將籃球視為凝聚社區、族裔和集團意識的媒介。
而這些猶太人到了第二代,經濟和社會地位依然遠遜於美國其他白人族裔,更無法負擔高昂的高等教育學費,因此,體育獎學金就成為當時猶太新移民爭取大學教育機會的重要管道,而當時約在1930年左右,距離籃球發明已經有接近半世紀,幾乎全美一線大學都已經有籃球隊,籃球裝備簡單,只要有桶子就能玩加上適合社區孩童凝聚團隊意識的特性,剛好符合猶太社區需求。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征戰於當時美國最大的職業聯賽ABL,來自費城南部的費城斯伐(Philadelphia Sphas)隊名明就是來自於南費城希伯來協會(South Philadelphia Hebrew Association)的縮寫,陣中所有成員都是來自南費城區的猶太人,曾執教於該隊,也是日後天普大學男籃總教練的李特瓦克(Harry Litwack)就說:「當時每個猶太社區的街口電線杆,一定都綁著一個桃子桶,那就是我們從小到大的籃框,然後每個猶太孩子從小夢想就是加入斯伐。」
可以這麼說,籃球能在20世紀初期成功推廣,當時猶太裔球員的推廣功不可沒,這樣氛圍一直持續到1950年代的NBA開打後,當然,也包含了1936年柏林奧運會,希特勒已經在1935年頒布「紐倫堡種族法(Nuremberg Laws)」,正式且合法剝奪猶太人的德國公民身分,可以想見當美國猶太族裔碰上希特勒,當時激起多大的反彈,同時猶太社區也已經開始醞釀抵制隔年的柏林奧運。
當時美國籃球還以業餘和企業附屬的半職業體制為主,就連NBA前身BAA都還沒創立,當時美國有兩大籃球強權,分別是由西岸環球影業(Universal Picture)和來自堪薩斯的石油公司麥克法森石油公司(McPherson Globe Oilers),但兩隊都只效力於當時尚未演變為高中生舞台的A.A.U.(Amateur Athletic Union)聯賽。
當年美國隊得分王強森(Francis Johnson)說:「當初我們到麥迪運廣場花園(Madison Square Garden)打一場邀請賽,那是作為當時奧運代表隊得選拔賽,但其實我們球員早就被警告,堪薩斯到紐約旅費自付,要是我們打完錦標賽還選擇去德國,回家就準備等著失業了。」
而這些猶太人第二代,成為了當時美國男籃主力,雖然奧運成立的宗旨,是希望透過體育競技,消除政治與種族隔閡,但在納粹刻意操作下,卻完全悖離奧運精神。
小人物對抗大時代,1936年的荒謬嘉年華
其實美國一直是現代奧運重新舉辦之後最投入的國家之一,包含在1936年之前的十屆奧運,就有兩屆是在美國舉行,但當年美國猶太族裔的社區發動集體抵制奧運,寫下這屆奧運集結現代化、種族衝突的開端,同時,也成為小人物對抗大時代的縮影。
可以這麼說,1936年的柏林奧運是集現代化、政治化於一體的荒謬群體集化嘉年華,除了希特勒和長戈培爾無所不用其極的想證明亞利安人優於世界上其他民族,這也是國際奧會首任主席法國皮埃爾·德·顧拜旦(Pierre de Coubertin)爵士,於1896年重新將古希臘奧林匹克帶回現代世界舞台之後,人生中參與過最後一場奧運會,但他也是納粹政權支持者。
而在美國,體育界的矛盾氛圍亦不惶多讓,當時歐美體壇高層,大都被右翼保守資本家把持,包含當時美國奧會主席布倫戴奇(Avery Brundage)就是其中代表人物,他是田徑和伊利諾大學出身的紐約地產商,雖然對於體育有無比熱愛,但同時更是保守勢力獨斷獨行代表人物,當時美國運動員還不是如今日的超級明星,收入與其他行業別無二致,因此握有大量金源的美國奧會對於選手權力地位,成為絕對的上對下關係。
當時美國由於猶太人是許多運動項目主力,因此選手和高層意見相當分歧,尤其選手抵制奧運聲浪很大,但布倫戴奇卻在前往德國考察之後,回美國宣稱,德國並沒有歧視猶太人,甚至希望藉由這次奧運會讓世界知道納粹仍讓猶太人在國內受到尊重。
當時美國尚未完全從1920年代經濟大蕭條中走出來,大多數美國人對於國際事務並不關心,真正關心歐洲事務只剩下美國猶太人關注歐洲猶太人的生存權益,也加深當時柏林奧運的保守右派資本家與年輕移民二代對立的特殊時空背景。
相較於日後的政治抵制奧運,1936年的時空背景更加「草根」,於其他國與國之間意識形態對抗不一樣,這是下而上,從基層發起的抗議行動,但布倫戴奇為首的美國奧會卻對於基層聲音不僅充耳不聞,甚至想要各方面強渡關山。
當時A.A.U.決賽後曾經舉辦投票,決定球員要不要加入抵制行列,但保守勢力早已知悉運動員下一步動作,最終投票以賽2票之差,抵制並未通過。不過當時是華盛頓隊創辦人,同時也是猶太人代表的羅森布魯(Eddie Rosenblum)說,「奧會的人至少推翻過4、5次投票結果,直到A.A.U.確定不會抵制為止。」
甚至當時A.A.U.總裁馬洪尼(Jeremiah T. Mahoney)為此還辭去執行長一職,前往西班牙準備組織投入從歐陸反對「納粹奧運」的運動,但最後卻因為西班牙陷入內戰而告失敗。
布倫戴奇一直是「政治歸政治,體育歸體育」的政治正確方針實踐者,他後來日後擔任國際奧會主席,同樣以此為號召,雖然成功讓奧運在戰後確保其國際運動會的指標地位,但在二戰當下,他的政治立場去無比朝保守勢力靠攏,在柏林奧運準備前,據說知悉希特勒政策的美國民眾,反對略占多數。
不能得罪納粹德國,成了當時布倫戴奇最高宗旨,但也是這樣的時空下,讓這次的奧會傳奇色彩更加豐富,為了不得罪納粹,布倫戴奇授意美國奧會盡量「減少」猶太人出賽機會。
日後布倫戴奇的日記曾這樣寫:「納粹反對猶太人的影響只能這樣理解,即如果你住在德國,在一些重要生意,猶太人控制著大多數生意而且制止非猶太人干涉,這些猶太人中許多出生身波蘭或俄羅斯,思想和其他德國觀念完全不同。如果德國仍然想保持為一個「亞利安」的國家,改變這些條件是絕對必要的。」
因此,原本美國在男子田徑400公尺接力項目,原本有兩名猶太選手葛里克曼(Marty Glickman)和史托勒(Sam Stoller)出賽,但當時美國穩操勝券,布倫戴奇不想讓希特勒難堪,臨時將兩人撤換成已經拿下男子100、200公尺和跳遠金牌的黑人短跑選手歐文斯(Jesse Owens),結果讓歐文斯單屆奧運會獨攬4面金牌,寫下前所未聞的田徑級世界紀錄,直到接近半世紀後,才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被田徑傳奇名將的劉易士(Carl Lewis)追平。歐文斯出現在奧運賽場,不僅象徵非裔運動員打破種族的開端,日後更被拍成電影《奔跑吧,人生(Race)》。
而當年另一個和歐文斯一起取代猶太人,登上美國接力隊的,同樣是非裔運動員的馬克羅賓森(Mark Robinson),是當年奧運男子200公尺的銀牌得主,同時也是被認為改變非裔運動員地位的MLB首位非裔球員羅賓森(Jackie Robinson)的哥哥。當年他和歐文斯一樣,被選進當年美國代表隊,他選擇踏上征途,是因為當年聽聞納粹德國想要證明亞利安人是全世界最優越的種族,他想親自驗證。
最後,他和歐文斯在全場納粹敬禮手勢中,包攬了100和200公尺的金牌和銀牌,非裔美國人當年在田徑賽場上拿下12面獎牌,其中9面是金牌,歐文斯一個人就包攬了4金,但德國人卻在報紙的漫畫上,把兩個非裔美國人,畫上了猴子尾巴。希特勒當時金牌戰在場邊觀賽,表情非常凝重,甚至賽後傳出他認為應該禁止黑人參加奧運,理由是「黑人體能違反常理。」
葛里克曼曾經強烈勸進教練,讓他和歐文斯一起組成男子400公尺接力隊,讓黑人和猶太人同場登台,一起打破希特勒對於亞利安人的優越論。葛里克曼日後回憶:「當時奧運會,納粹德國已經對於非裔運動員的表現感到非常尷尬,如果我們能和歐文斯組成接力隊,或許有機會能夠扭轉德國的看法。當然,我們永遠沒機會這麼做了。」
唯一的猶太人金牌
「其實我到現在,還不知道自己時的舉動到底是不是正確的?」,1980年,已經年過80的包爾特看見美國抵制莫斯科奧運時,回憶自己將近半世紀前的決定。
包爾特可以說是當時柏林奧運會身分最特殊的球員之一,他當時畢業於名門UCLA,畢業後就加入了環球影業,他當時也收到同樣警告,比起強森更敏感的是,他是當時美國男籃中,唯一在當時抵制氛圍中,第一個主動加入美國隊的猶太人,同時,也是在史托勒、葛里克曼被拔掉接力隊之後,唯一拿到金牌的猶太選手,更精確來說,是從希特勒手上接過金牌。
見證過1980年美國抵制莫斯科奧運的包爾特說,「與當時1936年相比,1980年的抵制行為根本微不足道。」
當年AAU決賽,環球影業44:43擊敗麥克法森,賽後,美國籃協公布了入選初步名單的七名球員,當中包含包爾特,記者問到他:「你會去柏林嗎?」包爾特不假思索回答:「當然,為什麼不去呢?」,記者對他的回答有點吃驚,繼續問到:「你不知道希特勒的政策嗎?」
包爾特沉默半晌,最後在拍團隊定裝照時,告訴那名記者:「我還是決定要去柏林,如果一支美國隊陣中沒有一個猶太人,那是不是代表猶太人還沒開打就像納粹低頭了?」
1930年代的資訊傳播不若今日,更精準地說,從美國輿論到美國奧會態度,甚至是猶太人內部意見,風向都不一樣,包爾特說:「如果當時你隨便路上抓個路人問他支不支持奧運抵制,他大概只會一臉狐疑問你,『你在說什麼』,即便當時美國奧會希望美國代表團成軍,並再三保證游太人不會受到歧視和不平等對帶,但其實社會氛圍是支持抵制的。」
包爾特當時在美國猶太族群中,受到很大批評,包含來自於猶太內部不支持任何來自納粹出於政治考量的善意,甚至是美國其他外部,這和當時二戰前世界歐洲對於納粹暗中支持,同時也反對猶太人的經驗相符。
當時德國民族主義風起雲湧,處處可見亞利安至上的思維,就連媒體報導都是,對於這些美國運動員的歧視,包爾特說:「他們雜誌上把我們畫成鷹勾鼻,然後想盡一切辦法醜化猶太人,我們當時只聽聞納粹對於猶太政策是如何,但真正踏進德國,才知道後來二戰當中納粹所做所為,都是有跡可循的。」
當時美國毫無疑問是全世界籃球第一強權,因此德國在籃球項目中也無所不欲用其極,想要削弱美國實力,祭出許多日後看來匪夷所思的規則,包含奧運會前,當時還名喚IBF(International Basketball Federation)的國際籃球總會,花了十一個小時開會,準備通過一條不准6呎3以上球員參賽的荒謬規定,當然這條規則最後被擋了下來,但另一條規則卻通過了,有7個超過6呎3以上球員的國家,必須內部分為兩小隊,同一小隊不得連續兩場比賽出賽,因此在當時冠軍決賽,包爾特未能上場。
包爾特回憶,當時除了規則之外,納粹其他部分也無所不用其極想把美國拉下來,包含當時他們一開始把籃球場設定在一個充滿泥濘和碎石的球場,最後一場金牌戰,甚至是在網球場架上兩個籃框,就當作是正式球場。
包爾特說:「納粹甚至不認為籃球應該是室內運動,他們的籃球甚至不是當時正規用的重量,而球打在濕滑的泥濘上,最後一場金牌戰,球場風大到我們不能出手,德國想盡辦法想讓我們無法站上金牌,他們的心態,其實就是把納粹組織和人員通通神格化,同樣反映在日後戰爭上。」
當年這支美國隊,可以說是夢幻一隊之前的夢幻一隊,即便有了重重規則限制,前面三場比賽面對愛沙尼亞、菲律賓和墨西哥,都沒有讓對手得到超過28分,甚至三戰總共只丟了61分,一路秋風掃落葉般,挺進冠軍戰。
金牌戰對手,是當時公認第二強權的加拿大,而美加兩國的對決,當時已經高齡74歲,在美國發明籃球的加拿大人奈史密斯博士,見證這一刻。但史詩對決背後,當時室外網球場下著大雨,包爾特說:「當時場上密佈無數水坑,我們和加拿大根本都沒辦法運球。」
但最後美國守住上半場15:4的領先後,最後19:8擊敗加拿大,包爾特成為當時奧運會中,唯一拿到金牌的美國猶太人。
包爾特說,他們到了德國之後,才發現自己成了納粹文宣戰的主角。當時納粹無所不用其極展示德國強大,從開幕遊行就展示接下來二戰的坦克和槍械,而當時球場休息室,就是他們日後的地下堡壘。
包爾特在1998年過世,當年那支和他遠征柏林的美國隊友,還包含中鋒魯賓(Frank Lubin),他當年奧運時結識剛獨立的立陶宛國家隊,日後被邀請前往立陶宛執教並代表立陶宛出賽,和一群美籍立陶宛後裔代表立陶宛出賽,奪下1939年歐錦賽金牌,他被尊稱為立陶宛籃球之父,同時也幫立陶宛紮下籃球種子至今,成為歐洲籃球風氣最盛行的地區之一。
日後,包爾特的孫女回憶,爺爺在他有印象中,還是以那年奧運金牌而自豪,並且曾經告訴她,「身為運動員,一輩子最重要的成就就是奪下奧運金牌,然後刻在墓誌銘上。」
包爾特他退下球衣後,曾經擔任轉播員,記者,甚至曾經出演幾部電視劇,但看得越多,他回想,人生到最後反而越來越迷惘,當時堅持前往柏林想向納粹證明猶太人並不是低等種族,到底是不是對的?
無論是1936年,或是今日,體育歸體育,從來就只是個理想化的口號,但在體育沾染政治卻又想保持純粹,小人物對抗大時代的縮影,代價卻從來沒有減少過。
1980年,當時蘇聯入侵阿富汗,有人問到柏林奧運最具代表性的包爾特當年自己如何做出決定,他受訪時回憶:「我想這問題是沒有答案的,有人告訴我,代表猶太人能贏得比賽,這是讓納粹顏面無光最好的方式;但也很多人說,我讓猶太人丟進顏面,即便過了50年,我不斷和自己靈魂對話,仍然沒有答案。」
【本文摘錄自HOOP TW美國職籃雜誌2017年9月號】
Tumblr media
2 notes · View notes
hooptaiwan · 7 years
Text
When the Game Really Became a Game   獨裁鐵幕後的哀愁
Tumblr media
坎特(Enes Kanter)捲入土耳其政治鬥爭,竟被取消護照還身負當局拘捕令,更慘遭指控為武裝恐怖組織一份子,事實上NBA歷史上這不是頭一遭有球員因為政治因素成為犧牲者,來自專制國家前蘇聯的沙波尼斯(Arvydas Sabonis)和北韓的李明勳過去都是血淋淋的例子,當籃球比賽不再是籃球比賽,而是赤裸的權力遊戲,徒留下的是遺憾嘆息。
文:陳元廷
冷戰悲歌
2013年夏天,多曼塔斯(Domantas Sabonis)決定接受提議,拜訪岡查加大學(Gonzaga University),對方安排了同樣來自歐洲的波蘭籍中鋒卡諾夫斯基(Przemek Karnowski)率先在下榻飯店接待,之後一連串遊覽當地環境的行程則是由隊上後衛史塔克頓(David Stockton)負責。
史塔克頓準備一張照片向多曼塔斯證明,自己父親,也就是名人堂後衛約翰(John Stockton),最喜歡的一件T恤是1992年時巴塞隆納奧運上獲贈、傳奇樂團《死之華》所贊助的立陶宛國家隊款式,他轉達道:「父親總是告訴我,你爸爸就算已經幾乎不能在場上恣意活動,還是位偉大球員,更是個傳球天才。」
岡查加教練團準備一份簡報給多曼塔斯,裡頭提到學校幾個月前才幫助長人歐林尼克(Kelly Olynyk)以首輪第13順位進入NBA,他們有信心在其身上複製同樣成功模式,此外也提到多曼塔斯面框與背框兼修的打法很容易就能可以適應球隊戰術體系,多曼塔斯暗自下定決心,赴美就讀岡查加是自己實現NBA夢想的最好選擇。
公認是歐陸最偉大中鋒的父親沙波尼斯卻有些猶豫,他在多曼塔斯身上看到自己當年球場上身影,從不否認這位家中最小的男孩具有其他兩位兄弟所缺乏的籃球天賦,不過沙波尼斯認為祖國立陶宛球員過去前往美國挑戰大學籃壇往往失敗作收,且多曼塔斯當時接受培訓的西班牙職籃隊伍更允諾將開給他三年合約,但每次父親詢問兒子看法時,後者答案從未改變,他的籃球生涯下一站已經鎖定岡查加大學。
多曼塔斯出生時正是父親終於來到世界籃球最高殿堂——NBA的那年,當時已經31歲的他心中非常清楚:「如果這時候我還不把握機會,那麼這輩子肯定不可能體會到在NBA競爭的滋味,這感覺就像剩下最後一發子彈一樣。」當時的他卻也傷痕累累,各式各樣腳傷摧殘下,昔日優雅的巨人如今場上姿態彷彿陷入泥濘般寸步難行,立陶宛直到1990年才脫離蘇聯統治,此前蘇聯國家隊多次罔顧沙波尼斯復原進度,就連遭遇阿基里斯腱斷裂如此嚴重的傷勢,也強迫他提前復出征戰國際賽事,日後檢視過沙波尼斯腳部X光片的NBA隊醫曾說:「光憑X光片上頭顯示的狀況,沙波尼斯根本符合申請殘障車位的資格了。」
17歲的沙波尼斯赴美參加友誼賽時,一度力壓日後成為NBA狀元的山普森(Ralph Sampson),他的面框進攻能力和奔放的傳球創意足以與華頓(Bill Walton)相提並論,無窮低位單打威力則被視為比尤英(Patrick Ewing)更具潛在發展性,「健康的沙波尼斯是無所不能的,他擁有柏德(Larry Bird)和馬拉維奇(Pete Maravich)般細膩的技術,體能就跟賈霸(Kareem Abdul-Jabbar)一樣出色,他還擅長投三分、組織策應,還有帶球推進,當初我們早該想出個計畫把他綁架來美國。」日後成為球評的華頓指出。
事實上沙波尼斯過去的確曾有機會,以全盛之姿和美國最頂尖的籃球選手互相抗衡,路易斯安那州大(註:簡稱LSU)教練布朗(Dale Brown)1986年就想出一個看似瘋狂無比的計畫,希望邀請21歲的沙波尼斯入隊。
由於過去職籃選手是無法參與國際賽事,明眼人都曉得蘇聯為了保留沙波尼斯參與1988年漢城奧運資格,不可能讓他在此之前先加入NBA,美國大學校隊就成為折衷方案,且美國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和蘇聯最高領導人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1985年才於日內瓦進行冷戰期間最具歷史性的高峰會談,發表宣言中包括雙方日後將積極推展體育交流,布朗的突發奇想並非全然缺乏支持。
寫給雷根總統的信中,布朗強調沙波尼斯可望扮演如同突破黑白種族藩籬的棒球巨星羅賓森(Jackie Robinson)一般角色,也提議他可以分別在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宮和紐約的自由女神像前簽下象徵意義十足的入學意願書。遭到雷根婉拒後,布朗仍不死心,聯絡上並說服在與蘇聯關係深厚的美國富豪哈默(Armand Hammer)出手相助,對方允諾將安排他與戈巴契夫會面,但哈默卻在布朗到訪莫斯科時染上一場大病,最終人生地不熟的布朗只能無功而返。
布朗把最後希望寄託在一位就讀密蘇里大學(University of Missouri)新聞系的學生楊努勒薇休絲(Rima Janulevicius)身上,出身立陶宛移民家庭,從小就被灌輸同鄉間應該互相幫助的觀念,她對這不尋常的提案欣然應允。
楊努勒薇休絲不惜來到舉辦FIBA世界錦標賽的西班牙,千方百計設法與沙波尼斯取得聯繫,後者告訴前者他的確對加入LSU籃球校隊有興趣,卻也指出蘇聯方面不可能答應,同時他也一口回絕執意赴美的可能,害怕這麼做會讓家人朋友陷入生命危險,楊努勒薇休絲不死心,幾個月後再到阿根廷,意圖再度遊說到此參加世俱盃的沙波尼斯,這次球隊教練拒絕讓兩人碰面,聲明沙波尼斯已經答應1988年漢城奧運前會繼續留在國內受訓。
沙波尼斯巔峰身手於是永遠被隔絕於鐵幕之內、無緣西方世界,漢城奧運時宰制美國隊中鋒D.羅賓森(David Robinson)的表現成為絕響,此後同樣出身立陶宛的國家隊隊友馬修里昂尼斯(Sarunas Marciulionis)於1989年獲准挑戰NBA,沙波尼斯卻因飽受傷勢困擾,自認以此狀態無法應付NBA等級賽事而忍痛放棄。
而從馬修里昂尼斯身上或許可以一窺沙波尼斯先前面臨的艱困抉擇,他得知隨身英文翻譯數位親戚被送到西伯利亞勞改營,才終於相信對方不是蘇聯派來的間諜,該名翻譯不只得數次被迫陪KGB(註:蘇聯情報單位)一起「兜兜風」,接受讓他下車時鼻青臉腫的一連串拷打,因為若乖乖就範以錢解決問題,日後對方只會越加需索無度,最後他以翻譯美國情色刊物和錄影帶作為替代方式。協助馬修里昂尼斯的西洋棋王卡斯帕羅夫(Garry Kasparov)則曾語重心長道:「你要不就是成為立陶宛最富有的人,得以享受自由追尋夢想,否則你就是淪落到西伯利亞去。」
兒子們私底下透露,他們會小心翼翼避免讓沙波尼斯看到自己巔峰時期比賽片段,因為那些畫面帶給沙波尼斯無比煎熬與痛苦,二兒子圖提(Tuti)解釋:「假如我跟多曼塔斯和他三人獨處時,他會問,『如果我當初早點來到美國呢?』儘管他對外總是堅持對自己生涯沒有遺憾。」
將近三十年過後,沙波尼斯在多曼塔斯就學的文件上簽字同意,親自於立陶宛籃協記者會上公佈這項消息。多曼塔斯談到父親當初如何看待自己加入岡查加的決定時,指出:「我想他給了我很大的自由。」這是1986年當時的沙波尼斯所沒有的奢侈。
北韓的麥可
1997年5月,綠色箱型車行駛於加拿大幽靜的田野,車門外幾行大字表明「七呎十吋的李麥可專用座車」,為了讓他成功塞入車內,車後只留下一個座位,官方歷史紀錄顯示最高NBA球員為七呎七吋的穆雷桑(Gheorghe Muresan)和寶兒(Manute Bol),換言之這位「李麥可」若果真能夠如願以償,他將一舉打破兩位前輩的紀錄。「李麥可」除了難以置信的身高數字,還有個同樣出人意料之外的出身,本名李明勳的他來自朝鮮半島獨裁一方的北韓。
北韓政權儘管一直以來都視美國為頭號大敵,這卻絲毫沒有影響高層領導人對於NBA的喜愛,美國方面第一次見識到此弔詭情況是在1991年時雙方於華盛頓進行會談時,一次用完晚餐後一行人來到北韓代表旅館房間,其中為首的一位官員李根(Ri Gun)忽然打斷美方代表史薛梅爾(Gene Schmiel)閒談,說:「我的天啊!竟然已經晚上八點,芝加哥公牛比賽也差不多開打了。先安靜一會吧,我們廣告暫停的時候再談。停!喬丹(Michael Jordan)和公牛準備出場了,我想看看皮本(Scottie Pippen)傷勢復出後表現如何。」
史薛梅爾大概作夢也無法預測到,自己接下來時間竟然不是和北韓官員爭論國際政策,而是自己支持的克里夫蘭騎士和公牛比較起來到底佔有哪些優勢,或者NBA究竟該不該開放區域聯防這種資深球迷才會觸及的議題。史薛梅爾發現李根對聯盟當前動態瞭如指掌,無論球員綽號或是數據都相當熟悉,對方指出這是因為自己常有機會和最高領導人——金正日一起觀賞公牛球賽的緣故,史薛梅爾甚至在寫給政府內部的備忘錄中,強調:「面對北韓外交官員,最好的破冰方式就是聊聊喬丹或公牛近況如何。」
顯然美方非常認真看待史薛梅爾所給予的建議,2000年時國務卿歐布萊特(Madeleine Albright)成為史上首位到訪北韓的美國政府首長,隨行的北韓議題資深顧問卡林(Bob Carlin)回憶:「比起一瓶威士忌酒或迷你自由女神像,我們希望找到更有意義的禮物來送給金正日。我想剛拿到這顆我們準備的喬丹簽名球時,他其實有些措手不及,但你可以感受到他反應過來後顯得很開心,這表示我們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才找到這樣贈禮。」
根據北韓內部報導,這顆喬丹簽名球和巴基斯坦送的珍珠盒、古巴送的鱷魚皮手提包、辛巴威送的疣豬標本和俄羅斯送的高級獵槍共同陳列於金正日紀念館一隅,日後甚至傳出南韓廠商三星為了提倡朝鮮半島應該和平共處,還有意邀請喬丹本人造訪北韓,可惜遭到拒絕。而之後金正日的接班人——金正恩同樣繼承父親熱愛NBA的性格,2013年招待羅德曼(Dennis Rodman)和數位退役球員拜訪平壤。
李明勳九零年代在亞洲國際賽事表現不俗,1991年神戶亞錦賽上曾對菲律賓繳出單場55分成績,1993年雅加達亞錦賽帶領北韓拿下亞軍,且不但場均26.8分榮登得分王,更勇奪該屆錦標賽MVP。不過李明勳真正受到美國籃球圈矚目,來到台灣參加1996年瓊斯盃,面對由一級學校大學生組成的美國隊,陣中像得分後衛普羅菲特(Laron Profit)、小前鋒麥克勞德(Roshown McLeod)和大前鋒傑克森(Randell Jackson)日後都成功進入NBA,他個人攻下27分,從此打響本身知名度。
礙於美國設有《禁止與敵國貿易法》,北韓方面決定先透過加拿大協助李明勳訓練,再藉由各個管道設法進行交涉,希望找到替代方案讓這位北韓長人有望亮相NBA。過去曾經執教高中時期賈霸、當時移居加拿大的教練唐納休(Jack Donohue)負責李明勳備戰NBA重責大任,他回憶:「以當時已經快三十歲的年紀來說,他當然已經不可能成為很好的NBA球員,但我相信假如是上場十到十五分鐘的替補角色,他應該能夠表現得很出色。」
短短兩個月時間,李明勳進步十分顯著,NHL冰球聯盟渥太華參議員的戈登柏格(Loren Goldenberg)督促下,他從最初240磅增加到280磅,體脂肪比率也從18%下降到15%,垂直起跳高度由12英吋來到16英吋,蹲舉重量也從95磅一舉攀升到260磅,戈登柏格強調:「一開始的他體能糟透了,我從來沒有看過像他進步這麼神速的運動員。」一位設法讓美國政府對李明勳敞開大門的律師柯尼(Michael Coyne)補充:「之後人們常說姚明是投籃很厲害的長人,但假如是比投籃的話,我不認為李明勳有輸的可能,我們常常一群人在旁邊看他練習,十幾分鐘過去他都沒有錯失一球。他有著教科書般投籃姿勢,射程甚至可以遠及三分線外。」一位NBA球探則直言,肯定有球隊願意簽下李明勳,因為高度是絕對教不來的,而他只需墊腳尖就可以手摸到籃框。
不過美國政府對於李明勳投入NBA卻始終抱持敬而遠之態度,一位官員甚至強調:「我不在乎你怎麼說,就算你在他身上漆上條紋,說他是頭斑馬,我們也不會讓他進到美國來。」美方也特別對李明勳薪水必須繳回北韓感到相當感冒,數個月後一次美國、中國、北韓和南韓針對朝鮮半島局勢談判時,美國將李明勳能否加入NBA列為斡旋籌碼之一,據聞此舉徹底激怒金正日,日後就算美方改變立場、持開放態度,北韓政府也拒絕讓NBA球隊接觸李明勳。
美方的北韓議題資深顧問卡林日後評論道:「我不認為當時我們的作法是夠聰明的,正值北韓方面積極想要改善對美關係的時候,他們真的很想向美國社會大眾證明,過去存在的敵意已經逐漸平息,所以他們願意讓李明勳來NBA效力。」李明勳來到加拿大備戰NBA的決定也受得到金正日支持,他取的英文名字「麥可」也為了致敬後者最喜愛的球星——喬丹。
可惜李明勳這趟加拿大行並未成為雙方交流的起點,只留下幾則讓西方世界嘖嘖稱奇的軼事,例如他身邊無時無刻都跟著保鏢,接觸李明勳的人都得到警告,如果意圖不軌的話,保鏢是格殺勿論、絕不留情。又或者,唐納休教練起初以為李明勳腳步不穩是舊傷所致,細查後才發現是他一直以來都試著把22號的腳塞進19號的鞋裡,但直到唐納休叫女兒偷走李明勳舊鞋,他才肯換成合適尺碼的新鞋。
此外,唐納休更印象深刻的是,李明勳隨行一位北韓教練因為生重病,不得已只能讓他先搭機返國,沒想到登機前這位教練竟死抓著通道扶手不放,且不停大聲尖叫、堅持不肯離開,最後處置方法是趁其回旅館時在食物下安眠藥,半沉半睡下才好不容易讓他乖乖搭上飛機返回北韓。
「我以為我要是可以打NBA,應該對促進北韓和美國友好關係很有幫助,但我的努力卻是帶來相反效果,他們希望拿我當作政治操作的棋子,所以我只好放棄這個夢想。身為籃球員,我只想測試我的實力到哪裡,錢或政治等其他因素都不是重點。」李明勳1998年底接受CNN採訪時說,他自此西方世界眼中銷聲匿跡,直到金正日2011年去世後舉辦盛大隆重的喪禮,觀眾赫然發現轉播鏡頭出現一位鶴立雞群的高個子,才又想起這位七呎十吋的李麥可。
土耳其之殤
雷霆長人坎特一般給予外界相當正面的形象,和亞當斯(Steven Adams)組成「八字鬍兄弟(Stache Brothers)」,拍攝各式各樣搞笑的照片或短片,今年四月份又在《The Players' Tribune》網站發表文章,大力讚賞衛斯布魯克(Russell Westbrook)領袖風範。可是其祖國土耳其的政府當局近期聲明中,竟指控坎特是武裝恐怖組織一份子,不僅取消他的護照還發布拘捕令,似乎完全違背所有球迷對這位土耳其大個子的認知。
一切衝突實際上有跡可循,去年坎特父親透過土耳其官方支持的媒體,指出兒子遭到宗教領袖葛蘭(Fethullah Gulen)洗腦,更說出「我為有這樣一個兒子向所有土耳其人和總統致歉,假如我早知道事情發展會到這個地步,當初就不會帶他美國參加籃球營,讓他的籃球天賦被外界發掘」如此激烈言論,家族成員甚至強調不承認肯特是其中一員,本人也在得知此消息後,把姓氏從肯特改為葛蘭。
此外退役NBA球員特克魯(Hedo Turkoglu)同時也以土耳其籃協主席官方身份,強調:「兩年前,我就說過他腦袋不正常,他如今行為證實我的話,他就是個叛徒,我向上天祈禱不要讓任何人養出像他這樣的兒子。」
時間來到今年五月,坎特為了基金會公益活動走訪亞洲,一晚於印尼時經紀人半夜兩點半叫醒了他,警告說當地警方正在尋找他們一行人,經紀人獲得線報透露印尼政府接到土耳其當局通知,聲稱坎特是「危險人士」。坎特連忙趕在半時後坐上計程車,搭乘凌晨五點二十五航班離開。
但是這趟驚魂之旅並未結束,他轉機過境羅馬尼亞時被海關人員告知護照失效,最後靠著NBA官方與奧克拉荷馬州政治人物動用關係,才藉由聯邦政府協助其平安返回美國,坎特於紐約召開記者會時表示:「假如他們把我遣返到土耳其,你們就再也��不到我的消息了。」
「這一切背後主因很簡單,誰如果膽敢反對土耳其總統,他就會試著對付那個人。」坎特解釋,他更重砲批評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是「我們這個世代的希特勒」。接著,事情發展益發失控,坎特父親在土耳其被逮捕的消息傳出,坎特這才透露去年父親和家族是為了自保,才公開切斷彼此關係,還補充說許多無辜的土耳其家庭都因為參與葛蘭的宗教慈善運動面臨政府迫害,自己也已經很久沒有跟土耳其家人聯絡,害怕因此連累他們入獄。
要了解坎特目前捲入的這場政治鬥爭風暴,首先必須對土耳其建國歷史有粗淺認識,過去專制王朝時期的鄂圖曼王朝推行所謂「政教合一」政策,意即君王不但是享有帝國統治權的蘇丹,也居領導伊斯蘭世界的哈里發之位,不過隨著歷史推演,鄂圖曼勢力衰微且西化趨勢銳不可擋,最終促成土耳其共和國的建立,國父凱末爾(Mustafa Kemal Ataturk)企圖徹底切斷政治與宗教間連結,此現代化路線雖取得一定成功,卻只是某種程度上略為消除伊斯蘭教對社會的巨大影響力。
凱末爾追隨者並未替土耳其帶來繁榮與穩定,該國近代政局動盪不安,發生數次軍事政變,九零年代遭逢經濟危機,通貨膨脹問題嚴重,對外與庫德族人關係緊張,對內像是強迫女性不可配戴傳統頭巾的政策也得到強力反彈,一連串內憂外患下促成改革勢力崛起,埃爾多安與葛蘭就是其中兩大要角,事實上兩人都曾因為被控顛覆政權而入獄。
初期埃爾多安與葛蘭互相合作可說是再合理不過,埃爾多安作為政治人物,除強調經濟建設外更主打親伊斯蘭教政策來拉攏選民,他的太太往往配戴傳統頭巾大方出席公眾場合,���所創立的正義與發展黨(註:簡稱AKP)很快就贏得大眾支持取得政權;葛蘭身份是宗教領袖,倡導開放且現代化的伊斯蘭教,接受現代科學並積極慈善活動,他提出「服務奉獻(Hizmet)」宗旨,在世界各地有伊斯蘭教徒的地方廣設學校,鼓勵信徒進入公部門對社會作出貢獻。
葛蘭運動表面看似大愛無私,卻被指控背後蘊藏巨大陰謀,《紐約客(The New Yorker)》引述知情人士說詞,指出葛蘭信徒大量滲透司法審判系統,形同影子政權,因此儘管葛蘭本人1999年就移居美國,沒有人懷疑其影響祖國政局的能耐。接著發生土耳其軍方中部份人士推翻埃爾多安政權計畫外洩事件,埃爾多安獲得葛蘭幫助,透過司法審判系統大幅整肅異己,其中甚至包括羅織證據消滅政敵。
雙方聯盟沒有維持太長時間,葛蘭派人士逐漸把矛頭改對準昔日合作對象的支持者,以查緝貪腐名義希望扳倒對方,就連埃爾多安也被指控收賄,察覺大事不妙後開始向土耳其大眾宣稱一切都是葛蘭的操弄,從此造就維持至今的水火不容情勢。2016年七月,土耳其發生武裝政變,埃爾多安驚險逃過叛軍拘捕,大難不死的他發動毫不留情的反撲行動,不僅其眼中的幕後首腦——葛蘭派人士遭殃,任何有絲毫牽連者一概連坐,且被視為恐怖份子。
即使葛蘭派人士堅稱,前述武裝政變根本是埃爾多安自導自演,目的是為了鞏固自身政權,並且取得正當名目以利實行高壓統治,不爭事實是埃爾多安發動的大清洗行動,根據《紐約時報》調查已經有14萬人護照被判無效、七萬人被拘留、四萬人入獄,更封鎖除官方許可外其他傳媒管道,幾乎社會各個層面都受到巨大衝擊,更令人憂心的是,埃爾多安於近日一次關鍵公投勝出,外界預估大權一把抓現象只會越演越烈。
目前當然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坎特與葛蘭派人士陰謀有實際牽連,合理推斷他只是尊崇葛蘭宗教上善意主張,其雖然被土耳其官方通緝,美國當局卻也明白該國敏感局勢,除非對方能夠提出明確鐵證指出坎特涉嫌顛覆政府,否則遭遣返回國的機率近趨於零,護照失效的問題同樣不如乍聽下嚴重,靠擁有的綠卡就能自由往返美國和加拿大兩地,不至於妨礙NBA賽季進行。
「籃球是我的工作,我不是政治人物也不是記者,但我的身份給了我發聲管道,我希望藉此幫助只因為表達自己立場與信念就平白無辜受罰的土耳其人。」肯特透露,他的出發點崇高而值得讚揚,更顯得埃爾多安派和葛蘭派近年的政治惡鬥不惜犧牲無辜土耳其人的醜惡。
【完整內文刊登於美國職籃雜誌2017年七月號】
https://www.facebook.com/HoopTaiwan/?fref=ts
Tumblr media
2 notes · View notes
hooptaiwan · 7 years
Text
女籃界的Kobe? 魔術強森? Diana Taurasi寫自己的傳奇
Tumblr media
The Legend,The New Page-Diana Taurasi
文/古硯偉
有人說她是女籃界的布萊恩(Kobe Bryant),也有人說她是女籃界的魔術強森(Magic Johnson),已經握有一座WNBA年度MVP,三座WNBA總冠軍,五座WNBA得分王和四面奧運金牌,過去十多年扮演美國女籃甚至全世界女籃的指標人物,已經35歲的桃樂西(Diana Taurasi),還在續寫她的傳奇。
不服輸的女籃傳奇
今年五月,才剛打完歐洲聯賽不到兩周,桃樂西回到鳳凰城,準備水星隊的訓練營,媒體日上,已經在水星效力十三年的桃樂西說:「球隊很多新面孔,讓我感覺又像回到新人球季一樣。」
如果說萊斯莉(Lisa Leslie)帶起WNBA自草創以來改變了外界對於女子職業籃球的定義,那桃樂西可以說是接過這項火炬,成為過去十多年來,WNBA最具代表性的看板人物。
桃樂西絲毫沒有半點退化,本季平均只上場29.4分鐘,就能轟下18.6分、2助功,平均每場還以41.5%的命中率投進3.4個三分球,不僅是現在WNBA第一,也是自己生涯次高,上一次她投進比本季還多的三分球,已經是2006年,那年只是她加入WNBA的第二個球季。
即便在今年WNBA開季前只差35歲生日沒剩幾天,但桃樂西完全沒有放下自己腳步的意思,她很強調自己身體和比賽狀態的平衡,但那標準卻遠高於其他人,她說:「我給自己所謂的『平衡』,大概是別人的150%,無論是在練習,投籃訓練或是比賽上,即便我年紀比以前還要大了點,我仍然會想要尋找這種平衡。」
桃樂西成名很早,由於移民家庭背景,她小時候最愛的運動是足球,她第一次真正接受籃球訓練是小學六年級,但當她七年級的時候,就收到第一份籃球獎學金了,2000年她高中畢業的暑假,加入女籃超級強權,由總教練亞瑞馬(Geno Auriemma)掌兵符,大學超級控球柏德(Sue Bird)領軍的康乃狄克大學(UConn)。
日復一日,就像是機械化訓練一樣,桃樂西進了球場,包紮、暖身、運球、傳球、投籃,那些看起來枯燥乏味的基本技巧,在桃樂西眼裡看來半點碼虎不得,她大概可以說WNBA最具企圖心,形象最鮮明,史上成就最驚人的球員,因為她從來不想輸。
她說:「只要我一回到場上,感覺自己狀況不錯,我就會認為自己回春了,不只是身體上的,而是精神上,那種感覺讓我每天迫不及走進體育館,等不及想趕快開始投籃訓練,然後上場。」
彷彿有燒不完的鬥志一樣,2015年,她曾經放掉整個夏天的WNBA球季,打完歐洲聯賽就宣布進入休養。不過她那三個月可是一點都沒閒著,「我那三個月每周五天,周一到周五都在訓練,即便沒打WNBA,我不可能讓自己遠離籃球,我要讓自己堅定,讓自己更穩定,因此無論任何時刻,我都會繼續訓練。」
亞瑞馬的執教風格是非贏不可的嚴師,但亞瑞馬回憶當時第一次看到她,他說:「她打球很享受其中,讓我想到魔術強森,雖然風格不太一樣,但她能讓所有人都參與其中,她是如此特別,我不需要多教她持球、傳球或是投籃,只需要讓她打得更享受。」
即便從2004年加入WNBA開始,每年幾乎馬不停蹄的美國和歐洲球季間來回奔波,但絲毫沒有改變桃樂西的比賽風格,她是WNBA關鍵時刻心臟最強,球風最張狂,數度和對手起過衝突,甚至進球挑釁動作也沒少過的代表人物,但正因為她的強悍,讓她能在屆退之齡仍保有WNBA頂尖後衛身手,正因為她的強悍,讓她幾十年來不變的風格和高水準,成為引領全世界女籃的靈魂人物。
桃樂西對自己的要求以前大概可以像是布萊恩(Kobe Bryant)那樣自律,就連和她從美國打到歐洲俄羅斯都是隊友的葛瑞娜(Brittney Griner)說,「她最近傳了封簡訊給我,問我『今天準備打多好?』,她已經把標準放寬很多了,以前就算我火鍋蓋到生涯新高,她還是會問你『你不能再多敲幾個火鍋嗎?』,即便她不斷抱怨我哪裡不夠好,我都會繼續仔細聽,因為她永遠是用追求自己超越成功態度在努力。」
想成為豪門領袖的開端
這種性格養成和她的背景有些關係,自己小時候是典型的移民家庭的小孩,「我大概像是有9成的阿根廷、義大利混血,只有1成像是美國人,我們在家裡吃阿根廷傳統食物,說西班牙語。」
她在13歲那年,全家曾經回到阿根廷生活一年,當時經濟陷入谷底的阿根廷,桃樂西回憶,當時他父母雖然在美國經濟並不算寬裕,但回到阿根廷之後卻變成家中經濟支柱,還要幫全家張羅食物,阿根廷的家人們沒有錢,沒有工作,整個家族一片頹廢。
一年後,他們還是決定搬回美國,當時他爸每天早上5點半起床準備上班,媽媽兼上兩份差,見過那些家人,她發現自己��不了安逸度日的生活,她熱愛挑戰,從此桃樂希告訴自己,以後不要放棄任何能抓住往上爬機會。
亞瑞馬和桃樂西除了大學時代,更在美國隊自2008年起再度攜手,拿下三面奧運金牌和兩面世錦賽金盃,但亞瑞馬回憶對桃樂西最深的印象,是十多年前飛到加州奇諾丘桃樂西的家中希望招收她到東岸康乃狄克。
同樣有義大利血統的亞瑞馬和桃樂西父母共進晚餐,他和桃樂西家人用義大利文相談甚歡,亞瑞馬當然很想招收已經明滿全美的桃樂西,但他印象最深的,是問桃樂西:「康大在你的位置上已經有了三個全美明星球員,為什麼妳還要來這裡?不怕有人擋在你前面嗎?」,當時只有18歲的桃樂西回答:「如果我沒準備好接管這支球隊,我就不會選擇康乃狄克。」
大一那年,康大止步四強,但隨後大二球季她們捲土重來,寫下單季39勝、0敗的全勝封后,然後,她們寫下當時NCAA史上第二長的跨季70連勝。過去NCAA女籃是由田納西大學(Tennessee)的美國女籃教母桑蜜特(Pat Summitt)壟斷大半江山,也將女籃從過去男籃的附屬品推向主流。
但亞瑞馬自從招進桃樂西之後,2002到04年寫下生涯第一個三連霸,桃樂西大學生涯寫下四年139勝、8敗,拿下兩座最傑出球員(Most Outstanding Player),也成功打破過去田納西統治大學女籃的神話,讓康乃狄克走向NCAA史上最成功的女籃強權。
桃樂西說,踏上球場,別人認為是比賽,但她卻像是「生存」,大一那年康大與冠軍擦身而過,止步四強,桃樂西當時下定決心,她大學生涯再也不要和冠軍錯過任何一次,未來三年,她真的做到了,康乃狄克女籃在2002到2004年,完成女籃史上第二個三連霸。
大學女籃曾有句很有名的訪問,有人問到亞瑞馬為什麼康大可以超過田納西,成為全美最強的女籃強權,他回答的很乾脆,「因為我有桃樂西,你們沒有。」
桃樂西從來打算輸給別人過,她永遠都要搶第一,亞瑞馬說:「到她家拜訪那天,她對我說,『我比這球隊每個人都更強』,她當時是隊上最好的嗎?當然不是,但她比誰都有企圖心,然後一點一滴,她真的成為那個最好的球員。」
2002年奪冠之後,康乃狄克一口氣包攬WNBA選秀會首輪前六順位中的四個位置,成為史上少見的超級黃金梯隊,但隨後三連霸的後面兩座冠軍,可以說是桃樂西紮紮實實帶領球隊拿下來。
康大自從柏德之後,成為每個有籃球夢的女孩嚮往的超級豪門,在桃樂西之後,也還有摩爾(Maya Moore)和史都華(Breanna Stewart)等帶領康大完成連霸的名人堂級球員,但助教戴利(Chris Dailey)說:「那兩年我們幾乎就是『桃樂西秀』,把那兩年她的位置換成其他任何球員,我不認為我們有機會拿下那座冠軍。」
關鍵就在於桃樂西的求勝意志,她除了對於自己的要求極高,場上無私表現,亞瑞馬說:「她是能讓整個團隊更好的那種球員,無論是場上她拿球或是無球,她都是對手第一的防守重點,甚至是場下她對於籃球的熱情,這些都是非常罕見的。」
她曾經形容自己的風格,是從90年代的肢體碰撞中發展出來的,因為她是屬於那個年代的球迷,她說:「時代在變,很多人喜歡看現在杜蘭特(Kevin Durant)的球風,而不是過往活塞和尼克的肢體接觸,很多人不喜歡看到球場上大家纏在一起想是摔角一樣,但我就是喜歡這種強悍對抗。」
桃樂西說,過去她享受贏球,但到了康大後,她開始痛恨輸球,她回憶,「你覺得我們很難輸一場球嗎?當然不是,我們是被逼著拚了命不輸一場球,當時我們打到別人認為康大應該離開大學籃壇一整年。」
日後桃樂西在鳳凰城水星以及歐洲聯賽都是隊友的葛瑞娜說,她總是會選擇和桃樂西同支球隊簽約絕非偶然,最重要的就是她能夠感染身邊隊友,又能以身作則的態度,她說:「如果沒有桃樂西,我不可能是現在的我,她各方面都都是我的老師,無論是傳球給我,教我解讀防守,甚至在俄羅斯帶著我生活,幫我點餐,她總是這麼做的比別人更多。」
柏德說:「如果美國女籃史上少了她肯定會失色很多,當她離開大學,踏進WNBA,就已經準備好成為女籃史上最佳球員,無論在大學、WNBA甚至美國女籃國家隊,無論身邊有多少才華洋溢的球員,桃樂西就是有本事成為最突出的那個,她能吸引觀眾,吸引球員,讓不認識她的人想看她的比賽。」
桃樂西的籃球路即便到今日,仍然用一樣的方式實踐著,她從沒害怕過任何形式的對抗,場上她肢體,場下她更曾在國家隊隊友戴菈多恩(Elena Delle Donne)表示女籃可以考慮將籃框調低一呎之後,高分貝反擊:「這種想法像是讓女性只適合穿圍裙待在廚房般守舊。」
桃樂西的父母當初是因為抱著美國夢來到美國,但他們家的美國夢,直到她這一代才實現。像她��樣的新住民,要在新的國家起步,從來不是容易的事,「美國是個很兩極的地方,外人看來在美國是種特權,但身在內部來看,我們要的只是機會,我覺得我體內還有很多像是阿根廷人的地方,例如別人總是要我冷靜,但我每次都回答,只有我高掛球鞋的時候才是真正停下激情的時候,激情是我阿根廷血液的根。」
傳奇人生的新篇章
桃樂西曾經以為自己一輩子都是被看作是籃球員,但今年結束俄羅斯球季之後,她突然宣布開季前將會和過去水星隊常年隊友,現在水星隊助理教練泰勒結婚。
兩人其實有很深的緣分,2004年,桃樂西頂著大學超級球員光環加盟水星隊,比桃樂西大了兩歲的泰勒,也在當時克里夫蘭搖滾者解散之後的解編選秀會上被水星挑走,兩人隊友一當就是超過十年。
過去是世界上頂尖女籃強權澳洲隊當家核心的泰勒,曾和巴西男排選手吉爾(Rodrigo Rodrigues Gil)有過一段婚姻,但兩人在去年奧運前離婚,
桃樂西自嘲:「我不是很好相處的人,尤其是身為隊友和職業球員兩種身分,我以為我永遠身分只會是一個籃球員,想辦法保持健康,打得更久一些,婚姻的大門似乎永遠不會對我打開,至少不是在我的想像中。」
在桃樂西強悍球風下,其實她也曾遭受場外連續打擊導致自己意志消沉,包含2009年酒駕遭逮讓形象重傷,接著自己在歐洲籃壇的球隊老闆卡曼諾維奇(Shabtai von Kalmanovic)遭到槍殺,桃樂西將她視為人生第二個父親,也讓她選擇遠離俄羅斯前往土耳其職籃,但剛到土耳其,卻又在2010年底被指控服用興奮劑,她花了很大力氣才證明自己清白。
泰勒也是,離婚之後她在去年里約奧運宣布將會是自己最後一次出征國際賽,被選為澳洲女籃隊長,而她當時才經歷過父母親相繼過世,休養一年沒打WNBA的人生低潮,她在自己的鞋子上寫上爸(Dad)和媽(Mom),象徵與他們一同出征。
而泰勒能夠走出來,桃樂西在一旁的陪伴扮演很重要關鍵,經歷過彼此低潮的人生,桃樂西當時選擇和多年好友的泰勒伸出援手。
桃樂西說:「經過那幾年之後,我們發現彼此很多相同之處,兩個人如果能夠走下去,可以成就讓我們人生更完整。」
在兩人都曾經受過傷的人生中,泰勒和桃樂西發現了彼此相似、相異和互補之處,桃樂西外放,泰勒內斂,桃樂西對於挑戰總是勇往直前,泰勒則會更深思熟慮一些。當兩人決定開始交往,跨越了來自不同國家,不同背景的隔閡,甚至在歐洲球季間需要來往俄羅斯和土耳其的長途飛行,只為和對方多相處幾天。
桃樂西說:「此時我才知道,這是我人生中最想要用心,關心,細心呵護的一個人,泰勒總是在我需要的時候陪在我身邊,我也希望能夠成為她人生中的那個人。」
今年球季開始前,兩人在美國舉辦婚禮,這不是WNBA第一對球員結婚,但意義重大,尤其澳洲還不允許同性婚姻,泰勒更藉由這次機會希望讓澳洲重新正視同婚重要性。
桃樂西說:「我們一起度過了很多,職業生涯、人生,我們在彼此最低潮的時刻開始有了更深認識,我想,這是某種幸運,或許那是人生低潮,但對我們來說卻是最好的時刻,似乎某種注定,前面所經歷的人生就是為了這一刻。」
桃樂西無論在哪個方面,都是女籃球員的榜樣,即便個人風格無比強烈,但她同樣是籃球智商和團隊意識最優秀的球員之一,她本季同時打破WNBA史上三分命中總數和生涯最多得分兩項難能可貴紀錄,但她卻說能打破紀錄不是因為她多強大,而是身在優異的團隊和隊友身邊,而她需要的,只是讓身體健康,等著時間到來。但其實誰都知道,以她一年到頭幾乎沒有休息的賽程,要保持身體時多年如一日絕非易事。
即便已經被認為生涯遲暮,但桃樂西還沒打算到退下球衣的時刻,今年有人問她想拚到什麼時候,她說,2020年的東京奧運,那一年她將滿39歲,聽來不可思議,但她是百分之百認真的。
她說:「這幾年很多人問我什麼時候準備退休?當我不再對於擊敗眼前的對手有熱情,不再想拚命擊倒每一個防守者,戰勝每一支球隊,或許那就是我該選擇退出的時刻,但現在的我還沒有半點這種想法。」
應該慶幸的是,我們還身處在能看著桃樂西身影的日子,見證女籃傳奇走向每一步的新篇章。
【完整內文刊登於美國職籃雜誌2017年七月號】
https://www.facebook.com/HoopTaiwan/?fref=ts
Tumblr media
0 notes
hooptaiwan · 7 years
Text
Heart of Gold 通往不朽的勇者之道
Tumblr media
NBA史上恐怕找不到比勇士更享受比賽的籃球霸權,場上的柯瑞(Stephen Curry)彷彿首次來到迪士尼樂園的孩童般快樂。同樣地,NBA史上再也不會出現一支常勝軍,在總教練兩度缺陣多數比賽情況下,先是取得73勝9敗例行賽戰績,後來又締造季後賽16勝1負紀錄。球星無與倫比的天賦當然是背後一大主因,但更重要的或許是勇士獨一無二的組織文化。 文:陳元廷
喜悅之師
布朗(Mike Brown)正式就任勇士助教第一天,注意到訓練場館內另一側有年輕人正操作著筆電,調整設置面前桌上複雜的音響組合,心中暗想:「他看起來還真像個DJ,就只差前頭沒有擺張唱片讓他刮了。」納悶不已的他轉念一想,也許這是一套自己從來見識過的運動科學相關監測儀器,畢竟勇士向來十分自豪隊上許多甚至還未曝光於大眾眼前的實驗室等級最新科技。
接著,球員開始進場準備熱身,節奏感強烈的音樂突然傾瀉而出,布朗簡直不可置信。期間除了教練登場向全隊下達指示時,音樂短暫靜止下來之外,這位勇士教練團最新成員指出:「當教練講話一結束,音樂馬上又開始播放!」令其驚訝的不只如此,當全隊搭上專機前往異地進行移訓,布朗一如過往拿出筆電把握空檔工作,耳邊這時卻又響起如今已不陌生的音樂聲,他轉頭四顧想找出誰是始作俑者,出乎意外的是聲音來源竟非出自球員座位區,而是屬於教練的範圍。
布朗不是第一個對於柯爾所營造的團隊氣氛有所疑問的老派教練,首席助教亞當斯(Ron Adams)2014年和柯爾一同接下勇士教職,起初見識到對方作法讓全隊上下一派輕鬆且互開玩笑,背景音樂沒有停歇地大聲放送,他告訴柯爾:「這根本就跟該死的馬戲團沒有兩樣,這麼搞肯定不會有任何效果的。」
等到球季進行到一半,亞當斯改變了想法,坦承:「柯爾確實打造出一種十分奇妙的化學效應,事實證明這非常有效。我出身的時代與現在差異很大,教練擁有絕對權威,你的話就是上對下的命令,其中不存在所謂平行對等的互動關係。不過隨著年紀漸長,你發現人們必須在心理或情緒上投入,才可能取得成功,而假如手邊任務必須要是有趣、可以帶來歡樂的,才有此效果。」
一支球隊進步的最大阻礙,在柯爾眼中有時其實是每日枯燥單一的工作,特別是幾乎每年有超過三分之二時間,球隊成員必須每週七天不間斷地朝夕相處,這是為什麼柯爾崇尚的執教核心價值之一是「喜悅」(Joy),因為唯有如此全隊上下才能始終維持高效運作,許多NBA球員或許不排斥訓練,但抱持的態度往往是應付完教練團指派的任務,就迫不及待離開場館,不過當球員享受這些過程,他們不僅願意更專注於眼前任務,甚至會主動要求更多額外指導。
當然,柯爾並非憑空想出像是「喜悅」這樣的核心價值,他認為每個人心中都內建察覺領導者是否只是做做樣子的敏感嗅覺,「球員可以一眼就看穿你到底是不是在鬼扯。」他總是警告說。所以,當柯爾提倡「喜悅」時,其私下待人處事風格確實就是如此,年輕時喜愛打惡作劇電話到電台惡搞主持人和聽眾,一直到今天當來到戲院欣賞現場喜劇表演時,他依然會毫不猶豫接受演員慫恿,大方上台即興表演一段。
「以柯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來看,今天他就算試圖成為一個討人厭的傢伙,大概多數人也不會有什麼意見,但他絕對不會這麼做。」布朗強調,事實上在聯盟裡頭找到一個討厭柯爾的人恐怕是難如登天的任務,他平易近人且真誠性格無疑定義了整個勇士團隊的組織文化。
Strength in Numbers
社會心理學家凱特納(Dacher Keltner)專長是研究人彼此互動時肢體語言,還有像是領導權力取得背後關鍵為何,或同理心究竟在人際關係扮演怎樣角色等題目,事實上當皮克斯(Pixar)籌備拍攝動畫電影《腦筋急轉彎》時,為了理解人類情緒運作原理還特別找上他作為顧問。
2016年,凱特納因緣際會下受邀到勇士觀摩,他所給出的評語是:「柯爾教練的統御風格是設身處地為球隊每位成員著想,當你考慮到其領導的是一支價值十幾億的職業球隊時,這實在很讓人震驚,他真心認為有幸可以帶領這個團隊是無比恩典。」
他觀察到,柯爾帶領球隊練習時,並不是採用一般權威人士作法,交叉雙手在一旁監督且大聲喊出命令,反而是一直保持移動狀態,親自下場與個別球員進行互動,甚至隊上替補球員比起主力球星還得到更多關照,有時重點或許根本不是籃球相關的指示,而是一句簡單的玩笑話,還是輕輕拍肩表達鼓勵之意,這在凱特納多年研究中,這往往是各領域的組織領導者真正成功關鍵。
「喜悅」、「競爭(Competition)」、「同理心(Compassion)」和「專注當下(Mindfulness)」是柯爾再三強調勇士應依循的四大核心價值,每一項都深深立基於其人格特質本身,因此他理所當然能夠無時無刻地以身作則。舉例來說,柯爾熱愛競爭,不惜與過去隊友或許也是史上最大競爭者喬丹(Michael Jordan)練習時拳腳相向,就算因為身體因素選擇退休後,他卻立刻迷上網球,為了打敗對手不停練習直到傷了膝蓋。
由於自己是板凳球員出身,柯爾格外能夠感受球員不滿意自身表現或上場時間不足的挫折,他在賽前把陣中替補後衛克拉克(Ian Clark)拉到一側,親自解釋:「嘿,聽著!今晚因為對位關係,我們可能讓麥考(Patrick McCaw)多打些,但這只是暫時作法,別擔心,之後一定會有你的機會,請務必做好準備。」巴恩斯(Harrison Barnes)離開勇士後,夏天代表美國隊回到奧克蘭集訓,意外在自己更衣櫃找到一封柯爾的感謝信,他宣稱相信柯爾將永遠支持自己。
「專注當下」一樣是柯爾希望在勇士落實的原則,其十分欣賞的一句話是「表現等同於內在潛力扣除外在干擾」,他曾經採用一個訓練小技巧稱為「沉默十分鐘(The Silent 10)」,意即場上五人接下來十分鐘必須在不開口的情況下,設法演練教練團下達的戰術。柯爾解釋:「這很違背常理,一般來說球場總是充斥嘈雜人聲,場上球員彼此大聲叫喊,場下的人也想盡辦法出聲提醒,但是現在球員別無選擇只能集中全副注意力,試圖觀察透過手勢所傳達的訊息。」
對於柯爾而言,建立文化是贏球第一步,他確定接下勇士總教練位子後,足足花了一個月時間絞盡腦汁,試圖找到一句簡單明瞭的口號來傳達自己希望球員秉持的心態,最後得到的結果「Strength in Numbers」,點出上下一心、眾志成城的團隊精神,這句話還被行銷部門借來使用,推廣到各式各樣商品上。
球隊顧問衛斯特(Jerry West)曾說:「當球隊缺乏天賦時,教練影響當然十分有限,但是假如陣容人才濟濟時,教練就是一切關鍵。」事實上,無論是一句如今連一般球迷也朗朗上口的口號,還是涵蓋整體的勇士團隊精神,柯爾無疑都是其中最大功臣。
NBA裡的Google
勇士總管邁爾斯(Bob Myers)努力想像這個畫面,很快地就忍不住咯咯笑了起來,他被記者問到假如面臨重大決策時,自己和老闆拉柯柏(Joe Lacob)闢室密談,拒絕不讓其他人加入,其他共同處理籃球事務的高層將作何反應,「假如我試著關起門來做事,他們大概很快就會把門打破了。」邁爾斯笑著強調。
所謂「創業投資(Venture Capital)」是指挹注資金給新創產業藉此換取股份獲利,在此一領域締造巨大成就的拉柯柏指出學到最重要的一課是:「我會說自己是個職業的傾聽者,這世界上有太多太多聰明厲害的人物,而我很顯然不是裡頭最聰明的一個,所以我選擇當一個當個負責整合各方意見的人。」拉柯柏買下勇士後,也帶來此一創業投資的經營心法。
前任老闆科罕(Chris Cohan)在甲骨文球場擁有一間私人貴賓室,過去是保留給其家人和朋友專門使用,拉柯柏進駐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此更名為「拱橋俱樂部」,然後開放這個空間給所有次要股東和他們所邀請的賓客,他希望能夠聆聽到各式各樣的不同意見,甚至尋求有意小額入股的夥伴時,考量重點也是著重於其是否能帶來其他領域的專業建議,而非是像過往職業球隊往往只是為了敦親睦鄰,讓當地車商或醫生僅僅以掛名形式加入。
拉柯柏另一個透露自己理想組織文化的政策是,他把球隊總部隔絕各個部門的牆壁通通拆除,過往職業球隊運作上籃球事務和商業經營多半各自為政,拉柯柏完全無法接受此一傳統觀念,直言:「這在我的球隊絕對行不通,我們要求的是透明化和彼此溝通,整個組織從上到下的每個環節都必須如此。」他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是「365、24/7」,代表任何人有意見都可以無時無刻主動聯絡,一位參觀過勇士總部的籃球教練讚嘆道:「行走在他們的辦公室之間,可以輕易感受到這股年輕有活力且令人振奮的氣氛,他們就像NBA裡的Google。」
「我現在以總管身份坐在這裡,原因正是拉柯柏移植過來的創投模式,我之前沒有任何管理籃球事務的經驗。」邁爾斯坦言,同樣的話也適用於教練柯爾身上,先前唯一執教經驗是指導過去還在唸七年級兒子參加的隊伍,拉柯柏在這兩人身上看到的無非是與自己相同的特質,邁爾斯和柯爾也是「職業傾聽者」和「整合各方意見的專家」。
籃球事務部門運作上,除拉柯柏、邁爾斯和柯爾外,尚有三位���要決策角色,他們是顧問衛斯特、助理總管科克(Kirk Lacob)和施林克(Travis Schlenk),施林克先前已經接掌老鷹總管一職,過去他主要負責球員情搜,以直來直往和勇於反對的個性著稱,科克宣稱施林克敢不顧其老闆兒子身份直言批評的人,至於科克本人角色則顯而易見,他是最有資格挑戰父親拉柯柏意見者。而最新消息指出下季將轉往快艇的衛斯特,是不折不扣的悲觀主義份子,號稱因為無法忍受球員犯錯而無法從頭到尾看完任何一場比賽,他的存在讓整個團隊無時無刻都得繃緊神經。
教練團也是貫徹此一文化的典範,柯爾底下助教包括亞當斯、布朗和佛萊瑟(Bruce Fraser)等人,亞當斯是知名的防守宗師,能把防守腳部拆解到最細微的角度調整,但更喜歡像是一位思想家般提倡,防守宗旨在於彼此想法的連結還有無私利他的心態;布朗過去執教資歷豐富,且最新成員的身份替整個團隊帶來良性衝擊;佛萊瑟則是柯爾大學時代至今的摯友,掌握球員情緒脈動為其最大專長,杜蘭特(Kevin Durant)本季加入勇士後不到一個月就主動邀約佛萊瑟外出飲酒閒談,他說這是自己職業生涯頭一遭和教練有這樣私底下的接觸。
後衛李文斯頓(Shaun Livingston)如此作結:「我過去為九支不同球隊效力,從來沒有見識過像勇士如此開放的隊伍,任何溝通橋樑都是暢通的,有個公開平台交流各式點子,好的想法可以從任何一個地方誕生,這樣的組織思維一定得是從最高層開始發起的。」
為當下喝采
「我第一年遇見他時,幾乎無法和他進行真正對話,他總是無時無刻都在講電話,在辦公室時候耳朵裡都塞著耳機,我們常彼此開玩笑說,要跟他說話最好的方式就是打給他了。」科克笑著回憶邁爾斯工作狂的個性,就連和妻子到夏威夷渡假,邁爾斯仍然無法擺脫工作慾望,每早花費很多時間處理電子郵件。
過去效力UCLA(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男籃校隊四年,邁爾斯直到現在依舊是個不折不扣的球癡,他願意和任何上門的挑戰者單挑一場,就連採訪記者也不例外,而且一定得是相當耗費體力的全場一對一,不肯屈就一般中年人流行的半場鬥牛,過去他還有個習慣是挑戰勇士季後賽對手的管理階層人士,試圖仿效自己的球隊一樣一路過關斬將。打籃球甚至成為邁爾斯最愛的社交行為,他說:「打球可以很快消除那些只是一塊喝咖啡聊天的社交障礙,你很快就可以認識這個人性格自私與否,還是說容不容易融入團隊,我恨不得每個工作面試都包含一起打球這個項目。」
無論於公於私,生活都圍繞籃球打轉,邁爾斯人生卻在2015年徹底改變,那年暑假他和妻子來到南法和妻子姊妹夫婦倆共度悠閒時光,他一直以來就十分忌妒自己連襟汀斯默(Scott Dinsmore)的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對方放棄人人稱羨的大企業高薪,選擇投入一項計畫鼓勵人們尋找他們真正熱愛的工作,其TED演講片段在Youtube吸引四百多萬人點閱。
汀斯默夫婦當時變賣多數家產,當起背包客遊歷世界各地,邁爾斯再度從他們身上看到自己欠缺之處,不過雙方告別彼此後,他又進入無止境的工作模式,直到九月時分噩耗傳來,汀斯默攀登非洲高峰不幸遭遇落石身亡。邁爾斯懇求妻子姊妹雀爾喜(Chelsea)搬來同住,強忍悲痛之餘盡可能支持對方撐過這段艱難時刻。每月汀斯默身亡的那天,邁爾斯都帶著家中兩位小女兒,到汀斯默生前最愛的舊金山藝術宮施放氣球,裡頭寫滿一家人希望傳達的思念。
邁爾斯很驚訝發現,汀斯默意外身亡徹底改變了自己,他不再是過去那個滿腦子只有籃球的人,一次參加幼稚園女兒的詩歌合唱演出,他發覺自己一時之間竟然被感動得淚流不止,過去的自己從來沒有這種感受。過去,邁爾斯就和隊上顧問衛斯特一樣,無法忍受坐在位子上觀賞勇士球賽的感受,那股焦躁不安卻又無能為力的感覺,讓他一段時間後就不得不到外頭停車場來回踱步,現在的邁爾斯能夠安然地坐定,靜靜觀察場上比賽實況。
柯爾得知邁爾斯痛失至親的消息後,立刻就主動上門給予對方支持與安慰,他告訴邁爾斯,自己大學時代也經歷父親遭到刺殺的經驗,如此悲傷的經驗意外讓兩人的羈絆前所未有地深固。柯爾沒想到的是,自己之後也遭逢巨大傷痛,處理背傷的手術意外引發劇烈偏頭痛的後遺症,如今經過了兩年時間,醫生還是找不到確切根治之道,他缺席了上季前段還有今年大部分季後賽。
兒子目睹柯爾狀況,說:「我可以看出,沒有辦法親自上場執教球隊對他真的非常痛苦,這本來應該是他生涯中最風光時刻之一,球隊打出12勝0負成績,他卻只能待在後頭房間,錯過場邊一切。這點讓他很受傷,我一旁看在眼裡,自己也感覺很心痛。」
這對於邁爾斯和柯爾來說,是再寶貴不過的重要一課,勇士過去三年無疑體驗了許多大起大落,40年後的第一座冠軍、史無前例73勝的夢幻賽季,再到被騎士上演不可思議逆轉,搞砸三比一領先優勢,痛失金盃,接著杜蘭特加入,引起輿論蜂擁而至的撻伐,昔日聯盟寵兒成為多數人眼中的大反派。不過相較於邁爾斯和柯爾個人私下嚐到的痛楚,這些風風雨雨顯得微不足道,他們明白人生苦短,唯有活在當下,替自己還有自己在乎的人們帶來喜悅,才是最重要的,而如此精神正是勇士組織文化最與眾不同的地方。
奪冠那一夜,柯爾香檳浸濕的金髮凌亂不堪,中鋒派楚利亞(Zaza Pachulia)身上披掛著喬治亞國旗,上前給了教練大大擁抱,說:「教練,上次我碰酒已經是一年前的暑假時候了。」柯爾露出大大笑容,回應:「認真的?那多喝點吧!不過記得叫UBER回家啊。」兩位隨侍在側的安全人員面露憂慮,眼神不時飄向柯爾頸後下方一個厚重貼片,其中一位提醒另一位:「別讓任何人碰到他的背。」
頒獎儀式舉行的舞台上,柯爾和替補長人麥基(JaVale McGee)緊緊相擁而泣,他享受這一切,不只是冠軍獎盃,不只是隊上四位超級巨星,還包括與全隊共處的小時光、一同搭乘巴士陷入擁擠交通、半場休息更衣室凝重緊張氣氛、賽後記者會和媒體間互開玩笑,甚至腦海中提醒自己還可以做得更好的那股揮之不去的聲音。
未來充滿許多不確定性,勇士可能成為連霸不止的王朝,或柯爾也可能症狀惡化被迫放棄執教生涯,沒有人可以預見。可以確定的是,享受每一刻帶來的喜悅,大聲為當下喝采,這是這支球隊之所以偉大不朽的之處。
【完整內文刊登於美國職籃雜誌2017年七月號】
https://www.facebook.com/HoopTaiwan/?fref=ts
Tumblr media
0 notes
hooptaiwan · 7 years
Text
雙士道:組織文化在騎士、勇士扮演的角色
Tumblr media
文/Areansis
勇士與騎士在總冠軍戰完成史無前例的連3年對決,假使其他球隊沒有幅度驚人的球星流動,接下來至少1-2年都可預見灣區浪花與克城酒紅色軍團,在爭霸戰持續亮相。打造冠軍隊伍需要融合老闆、管理層、制服組、球員甚至外在的天候、地略、市場等要素,齊備了這些還得配上恰恰好的運氣。騎士的成功,完全只依憑詹姆士(LeBron James)一人嗎?勇士的組織文化又如何帶給他們霸權?是這篇文章的主題。
Dan Gilbert的熱情與不屈不撓 美式足球克里夫蘭布朗隊在1964年奪得冠軍時,吉爾柏特(Dan 吉爾柏特)只有2歲,這位底特律出身的富豪在成長過程裡見證老活塞「壞孩子」的榮光。40年後,他以3億7千5百萬美元從前老闆岡德(Gordon Gund)老闆手中買下騎士,「大概從高中起,我就確定自己當不成職業運動選手了」吉爾柏特笑道,「所以買下球隊一直是我的夢想」。入主騎士後吉爾柏特對克城同時熱情支持球隊,又懷抱無限悲觀的現象,感到訝異。「觀眾們好像總是坐等另一個(壞)結局」,他希望能在詹姆士時代,一舉滿足這座城市對冠軍的渴望。
吉爾柏特念大學時常常只選8至10點的課,11點到下午2點去披薩店外送打工。這一來他下午打個小盹,口袋裡或許就躺著百來塊美金。但這並非他的賺錢觀,「一分錢省在那邊,就只是一分錢」吉爾柏特認為想要致富,並非一昧地跟在錢後面跑,而是建構打造(build)某些事物,比方說商產、房產等,如此財富自然會追著你而來。吉爾柏特來到克里夫蘭後,也持續用他的理念,打造著冠軍球隊。他翻新騎士老球館的觀眾席,架設聯盟30隊中數一數二的大銀幕,從球衣的設計、隊徽到球場地板,都有他的想法。
看過活塞壞孩子籃球背景,吉爾柏特其實比起一些老闆,對職業籃球的運作具備更充足的基礎知識。他知道防守才是帶來總冠軍的關鍵,因此聘用馬刺體系的布朗(Mike Brown)擔任總教練,並給予維持防守體系需要的球員如史諾(Eric Snow)、伊高斯卡斯(Zydrunas Ilgauskas)、華勒斯(Ben Wallace)等。詹姆士在騎士的前7年,因此常常在打慢節奏的防守戰。
不過,吉爾柏特的經營熱情常常越界,和他的業界好友,小牛老闆庫班(Mark Cuban)一樣,他喜歡出手干預球隊運作,對制服組的專業信任有限。一位球隊經記人曾形容道「假如我們用計分表詮釋老闆介入隊務的程度,並給庫班滿分10分,那麼吉爾柏特可拿9分」。吉爾柏特急於帶給球迷最佳成果,卻常困於躁進,做出愛之適足以害之的決策。
經營者想介入球隊操作,沒有什麼比交易球員改變陣容更直接了。2013-14球季騎士陣容備受期待,可望進軍詹姆士離隊之後的首次季後賽,假若成真,無疑給克城的籃球注入一劑強心針。季中成績不如預估,老闆下令制服組透過交易挽救這個賽季,於是1-2月間先後盤來鄧恩(Luel Deng)跟豪斯(Spencer Hawes)。
這兩位球員個性球技俱佳,也真的對騎士有些貢獻,但只為一個可進可不進的季後賽短期目標,騎士耗費共5張未來的選秀籤。結果挑戰季後賽功敗垂成,季末兩人也都沒續留。由此可見騎士的總管們非但不是無能,反而很有手腕,能應對來自老闆種種指定要求。稍後我們會繼續提到,「不穩定」對騎士教練團的影響。
騎士並不習慣對待大牌球星,因此,在「The Decision」時栽了一個大跟頭。有趣的是,4年後詹姆士有機會重返騎士,也正是吉爾柏特的積極扮演臨門一腳。「用google搜索我的名字,會發現第一個跳入眼簾的是『The Letter』」吉爾柏特接受Yahoo Sports專訪時回憶「我保留『The Decision』之後兩個月間,收到的大量信件。
寄件者從90多歲的老太太到CEO都有,於是我發現我的公開信讓事情的發展偏離了主題,偏離了詹姆士。接下來幾個月我反覆重讀它,深深地感到後悔」。吉爾柏特在詹姆士動向未明之際,早一步搭乘私人飛機與他會晤,完成兩人之間大和解。詹姆士重返騎士後,雖不知吉爾柏特實際上有無改變作風,但至少不再有情緒化的發言。他在克城無冠詛咒結束後提到「每個人都會犯錯,但我們藉由這些錯誤學習教訓,我、騎士球團、教練、球員、5,大家都是。所以今天我們終於站在這裡,原因無他,記取教訓而已」。
Joe Lacob的穩健和精準眼光 吉爾柏特買下騎士時,隊中已經有詹姆士,而2010年拉科柏(Joe 拉科柏)和合夥人古柏(Peter Guber)買下勇士時,就只有上季25勝56負的慘澹成績。4億5千萬美元的成交金額打敗2004年鳳凰城太陽轉手的4億零1百萬美元,不少人覺得拉科柏買貴了。2天後,在主場賽前介紹新老闆的儀式上,拉科柏指著高懸天花板的1974-75奪冠錦旗,「各位看到那孤單單的旗幟嗎,我們想要再來一面」。
勇士無法像騎士由詹姆士與老將迅速地帶動勝利文化,因此經營層選擇從內部做起。出身麻州中低階級的拉科柏,一路工作籌綽學費,從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C Irvine)唸到UCLA,再從史丹佛(Stanford)拿到商學學位。而勇士所在的灣區矽谷,原本就是一塊孕育夢想之地,創業者們的大筆資金、經營者們的腦力激盪,最頂級的新銳人才盡皆匯聚於此。因此新生勇士的組織,本質上就帶有接受各種意見和變革的開放風格。經過半年的觀察,拉科柏對球隊人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動,9位副總裁中有7人遭到撤換。他認為將球團組織成員先打點好,才能建構球員之間的化學效應。當中衛斯特(Jerry West)是最重要的人事聘用,「因為他在NBA有50年的成功經驗,無論身為球員、經理、教練或營運者,對聯盟大小事的熟悉度,無人能出其右」。翌年,勇士聘用資深後衛傑克森(Mark Jackson),出任隊史第24任總教練。
勇士的組織並非未嘗異動過,以拉科柏買下球隊後的調整幅度來看,其汰舊換新程度甚至要超過騎士。但相對騎士而言,勇士「變」與「穩定」之間的平衡性拿捏的恰如其分。傑克森上任便承諾馬上要進季後賽,這可是勇士球迷自1991-92球季之後再也沒有的體驗。雖然傑克森處女球季以23勝36負破功,不過下一季便拿下47勝,突進季後賽第2輪,再下一季進步到51勝,與快艇鏖戰7場才被淘汰。儘管如此,2014年夏天勇士還是選擇開除他,由柯爾(Steve Kerr)入替。拉科柏用矽谷科技業的作風來譬喻「每個CEO都會對公司發展的各個階段,有不一樣的要求。草創階段是一回事,發展中的公司,或者每筆生意都百萬元上下的大企業,又是另一回事。在贏得NBA冠軍這件事上,我(與制服組)覺得勇士需要換一位人選」。
任何對成績卓著的主帥的異動,必然衍生一些負面評價,特別是傑克森在球員之間也有不少支持者,不過拉科柏跟總管邁爾斯(Bob Myers)可不是為換人而換人,在他眼中勇士並不僅限於15名球員與教練團,還包括為數眾多的球團後勤人員。傑克森一��「要嘛跟我合作,要嘛與我為敵(with me or against me)」的個性,使他與工作人員格格不入。
「問題的一部份在於他傑克森無法跟人共事,聽著,他的績效相當好,我也尊敬他的專業,但是,不能讓球團中200個人都討厭你啊」。其次,拉科柏也發現傑克森的班底中一些脫序的舉動,助理教練史考拉布萊尼(Brian Scalabrine)因為「教學理念不合」被傑克森下放發展聯盟(NBDL)。次席助理教練厄曼(Darren Erman)的行為則更離譜,他常在未徵求同意下,偷錄教練團、球員的會議內容。「錄下賽前精神講話也就罷了,他連教練團在辦公室裡閒話家常也照單全收」。凡此種種,都是勇士高層所無法忍受的。
Jackson的貢獻無法抹滅,今年冠軍戰記者會上,柯爾將奠定球隊防守體系基礎的功勞,歸給這位前任。接手教頭之前便已經在場邊評論勇士比賽好一陣子的柯爾,認為執教下的勇士防守「每年看到都有長進」,因此他接下的是一支防守水準排在聯盟前5名的球隊。但在勇士的組織文化中,個人的貢獻再高也無法抵觸團隊文化。「如果你不想尊重我們建立的球隊文化,就請不要待在球團。」2013年底拉科柏受訪時說道「有很多人離開了,但現在在制服組和場上的都是最佳人選」。
教練異動反映營運風格 循序漸進的勇士教練政權轉移,震盪幅度低,柯爾也和麥爾斯總管相處愉快。在追逐季賽73勝的球季中,勇士最常被拿來與95-96公牛相比。不過「禪師」傑克森(Phil Jackson)便很排斥球團介入教練場上的任何決斷。他曾大剌剌地與公牛總管克勞斯(Jerry Krause)起衝突,後來在湖人也和衛斯特鬧的不愉快。
當時也在禪師麾下的柯爾作風不同,勇士教練組顯得學習力高,並平等看待每位成員的意見。很多人都看過關於總教練特助尤萊恩(Nick U'Ren),是如何在2015年總冠軍戰,騎士2比1領先之下,建議使用把伊古達拉(Andrew Iguodala)調到先發的「death line」,並因此扭轉劣勢。
勇士之所以能引進現今所見的流暢傳導球風,則是Myers任職馬刺時,看到2014年他們如何臥薪嘗膽,反制個人破壞力高的熱火三王。「防守這種體系會讓你感到絕望、無助,在5次傳球過後,你就得舉雙手投降,因為你的輪轉已經換過7次守位」。
無獨有偶,騎士在奪冠過程中也經歷換帥,且是聯盟中極少成功先例的季中換帥。這裡我們不討論魯(Tyronn Lue)教練的好壞,單純從這個舉動,結合了騎士組織文化的一些特質:獨到的眼光、急躁的操作、以及強勢的補救。聘用歐洲名教練布萊特(David Blatt)是吉爾柏特的發想,然而,同時騎士總管葛瑞芬(David Griffin)又去找了助教界的新星,快艇的魯。於是吉爾柏特進行有錢人日常之舉,兩者都聘用。之後,布萊特得不到詹姆士、洛夫(Kevin Love)以及多數球員的信任,失去對球隊的掌控。「讀」出不尋常氣氛的葛瑞芬,不惜在球隊位居東區首席時進行換帥。
教練團部分,是騎、勇雙方組織文化,影響球團最深的環節,別誤會,這並不是說騎士請來的教練水準不佳,而是騎士自2010年後,便再也沒有給任何一位教練建立體系的機會。2013年騎士已經累積可觀的年輕球員,包括潛在準明星如厄文(Kyrie Irving),以及有發展力的衛特斯(Dion Waiters)、克拉謝夫(Sergey Karasev)等人。
吉爾柏特的「防守至上」思維出現,選擇再度聘請被湖人開除的布朗(Mike Brown)回鍋執教。我想,布朗指導防守的功力沒有衰退,但騎士沒有考慮他過往失敗的主因:妥善應對明星球員的自尊心,依舊存在。吉爾柏特並未給予他足夠的後援,管教年輕氣盛的選手,甚至常常干涉教練團多多使用季末引入的「新武器」拜能(Andrew Bynum)。整個備受期待的2013-14球季就在一片混亂,人心浮動中被浪費。季後發展不過再一次說明NBA是球星的聯盟:顧慮Irving的續約,吉爾柏特開除布朗,2017年的現在他與騎士合約未完,在勇士執教。
綜上所述,騎士/勇士皆有著漫長的積弱史,騎士的命運無可避免地與當世最富才能和野心的籃球員詹姆士相繫。身為小市場而且對自由球員吸引力有限的球團,騎士絕大多數情況都在與時間賽跑。他們把自己逼的很急,走的很趕,但無可否認騎士「非得」這麼操盤不可。勇士雖然沒有這方面的壓力,但他們在許多困難的抉擇上如艾利斯(Monta Ellis)與柯瑞(Stephen Curry)、開除傑克森等,事後都一一驗證其判斷的正確性。幾年或十幾年後,可能會有條件、天賦比肩詹姆士、杜蘭特(Kevin Durant)的球員出世。社群軟體與網路正縮短著大/小市場之間的距離,然而,建立良好的組織文化,是打造強權的不二法門,這一點並不會隨著時代有所改變。
【完整內文刊登於美國職籃雜誌2017年七月號】
https://www.facebook.com/HoopTaiwan/?fref=ts
Tumblr media
0 notes
hooptaiwan · 7 years
Text
Full House 冠軍教頭之路—Jerry Stackhouse
文:陳元廷
Tumblr media
史戴克豪斯(Jerry Stackhouse)喜歡穿上西裝的感覺,選秀前拜訪各隊時打扮得就像要去華爾街參加面試一樣正式。如今的他褪去球衣後有了個新的身份——教練,同樣衣著筆挺,尤其是內搭上西裝背心讓整身造型彷彿是出自時裝型錄裡,史戴克豪斯顯得如魚得水般自在。手下球員按照其指示來演練戰術,他微微把身體往後傾斜,深深吸了一口氣,直到演練結束後才吐出,如同藝術家屏息觀察自己傑作……
命運安排
Twitter自我介紹欄位上,史戴克豪斯引用知名劇評家名言,「世上最要命的錯誤認知就是單一獨斷的觀點,因為生命充滿成長與動態,單一獨斷的觀點只會殺死其他抱持不同觀點的人。」歷經18年NBA生涯,他深深體會到外界對其的觀感往往停留在相當表面程度。
2000-2001年賽季效力活塞時,史戴克豪斯平均每場出手數高達24.1次,拿到生涯最佳的29.8分,全聯盟只比得分王艾佛森(Allen Iverson)低,貝瑞(Jon Barry)還記得當年暑假和一群朋友正在打高爾夫球,聽到手機電話鈴響,來電告知他被交易到底特律,身旁友人馬上同情地說:「你要去跟史戴克豪斯同隊?我可以保證,你別想拿到球了。」
接下來每次揮竿前,他們都刻意拉長聲調喊道:「底特律!」彷彿提醒一旁等待的貝瑞,這就是他到時候在活塞會面臨的狀況,「我過去聽過很多故事,說史戴克豪斯很難相處又自私,只要自己有拿到好看數據,根本不在意球隊輸贏。」貝瑞坦承。
獨善其身的砍將一直是史戴克豪斯球員時代擺脫不了的負面標籤,儘管2000-2001年賽季當時,他平均助攻其實來到生涯次佳的5.1次,隔年也就是貝瑞加入活塞那季,卡萊爾(Rick Carlisle)就任總教練,雙方溝通後史戴克豪斯出手次數下修到17.4次外,平均助攻上升到5.3次,還讓陣中替補前鋒威廉斯(Corliss Williamson)奪下年度第六人。
史戴克豪斯強調:「我2004年被交易到小牛,人們說我不可能擔任第六人,他們說我的個性不可能委屈自己,那是當時教練尼爾森(Don Nelson)只是把我找來,指出隊上有六位先發等級的球員,但是顯然只有五個先發名額,『對我來說,你是先發的料子,我也會給你先發應得的上場時間,在我心中你就是先發球員。』我回答他,『很好,我知道了,教練。』一切過程就是這樣而已。」
如果說,外界不該僅用單方面觀點看待史戴克豪斯,他同樣也不應該替自己劃地自限。過去屆臨退休前夕,熱愛籃球的他短暫思考過執教可能,但一想到休息室內球員可能個個都跟自己一樣,史戴克豪斯笑說:「我是不折不扣的頭痛人物,任何教練想到這畫面肯定立刻打退堂鼓。」不過暑假觀看七年級兒子的比賽卻讓他觀念有所轉變,他無法忍受眼前糟糕的比賽內容,「這群孩子已經到了該好好認識籃球比賽的年紀,不論是進攻站位、如何分享籃球或者好好作好防守。」
於是,他組織一支名為「史戴克豪斯精英(Stackhouse Elite)」AAU業餘隊伍,不但讓自己兒子加入其中學習正確籃球觀念,也開放給家鄉北卡羅萊納的小鎮金斯頓(Kinston)青少年,其中一位是2016年選秀榜眼、湖人前鋒英格蘭姆(Brandon Ingram)。英格蘭姆表示:「史戴克豪斯是我尋求建議的對象,他會告訴我用正確態度看待球賽,他的建議總是很有效。」
當英格蘭姆大學遭遇撞牆期,史戴克豪斯寄了幾張螢幕截圖給他,裡頭是社群媒體在他入學前灌迷湯似的讚美還有現在毫不留情的毒辣批評,提醒英格蘭姆不需理會他人評價,更重要的是堅持在正確的道路前進。史戴克豪斯意外由此找到相當大樂趣,驕傲地看著指導對象一步步成長茁壯,他說:「你可以說,我著迷或者上癮了,我不認為是你選擇了執教,而是執教不知道如何找上了門。」
史戴克豪斯本季前因緣際會成為多倫暴龍發展聯盟球隊暴龍905(Raptors 905)總教練,他的首要目標包括幫助天賦滿滿的稚嫩前鋒卡柏克洛(Bruno Caboclo)早日達到NBA水準,而事實上卡柏克洛出生於1995年,那年正好是史戴克豪斯以第三順位加入聯盟。
「下一個喬丹」
18年NBA資歷讓史戴克豪斯有許多故事可以和年輕一輩分享,他出身籃球傳統豐富的北卡州,高二就獲選州內最佳球員,之後轉學到橡樹嶺學院(Oak Hill Academy),兩度榮登《遊行雜誌》(Parade Magazine)評選的全美高中第一隊,更摘下1993年的麥當勞全美高中明星賽MVP,高四甚至率隊締造單季36勝0敗不敗傳說,史戴克豪斯和出身費城的華勒斯(Rasheed Wallace)當時被公認是全美最強的高中生。
傳奇教頭史密斯(Dean Smith)因為地緣關係,讓史戴克豪斯點頭答應加入北卡大學,他知道如果再得到同樣享譽全國的華勒斯,很有機會讓球隊建立前所未見的霸業,於是一改過往低調招生策略,史密斯在北卡拿到1993年NCAA冠軍後親自搭機前往費城遊說華勒斯。兩位被寄予厚望的最佳拍檔個性上卻有著天壤之隔,出生於信仰非常虔誠的大家庭,史戴克豪斯自幼就遵守嚴格戒律,星期天上教堂、星期一上課學習聖經、星期二參加唱詩班練習,隊友眼中16歲的他就像20歲一樣成熟,高中時總是負責叫醒同寢隊友準備上球館報到,甚至還幫忙煮早餐填飽大家肚子。至於華勒斯呢?就算到了快從NBA退休之際都還保持熱愛惡作劇的大男孩性格,不難想像學生時代的他是什麼模樣。
一次,為了準備從棒球生涯重返NBA,喬丹(Michael Jordan)回到母校北卡,和當時校隊成員一起進行體能訓練,之後他留下來和所有希望一對一挑戰號稱最強籃球的人對決,華勒斯早早就脫掉球衣和球鞋,回到更衣室把雙腳泡進冰水裡,他認為自己根本毫無勝算,何必平白無故讓喬丹增強信心呢?史戴克豪斯態度則完全不同,他不斷挑戰喬丹直精疲力盡為止,儘管每次都是以失敗收場。雖然北卡在史戴克豪斯效力兩年,錦標賽成績並不理想,大二場均將近20分的成績,加上六呎六吋身高且彈性驚人,「下一個喬丹」綽號一時不絕於耳。
1995年選秀之際,史戴克豪斯號稱有把握自己一對一可以贏過喬丹,兩人第一次於NBA交手,喬丹轟下48分後說:「我想今天籃球替史戴克豪斯上了一課。」但如此遭遇並未打擊史戴克豪斯信心,日後暑假時有機會在北卡校友齊聚的訓練場合碰頭,依舊再度挑戰對方,他的好勝心還得到喬丹認可,2001年準備二度復出時,特別找史戴克豪斯到芝加哥擔任特訓對象之一,而喬丹巫師復出首季遇到史戴克豪斯,每次都會得到這位年輕後衛特別關照,進攻端時專找老前輩打點,喬丹隔年更不惜透過交易把史戴克豪斯找到隊上,可見對其的賞識。
除了驚人鬥志外,史戴克豪斯也以硬漢風格聞名聯盟,知情人士都曉得千萬不要隨意招惹他。菜鳥球季不甘受到對方挑釁,連續幾拳往爵士後衛荷納塞克(Jeff Hornacek)臉上招呼,史戴克豪斯被罰禁賽兩場;他也曾和艾佛森練習時大打出手,惡狠狠賞給對方腦門一拳,事後告訴記者:「這次事件是一個不懂得什麼叫打架的人對上一個不想介入衝突的人。」
轉效力活塞後,先是一次在飛機上玩撲克牌,因為隊友雷特納(Christian Laettner)不但拒絕當場結清賭債還口出惡言,憤而出手教訓對方,在雷特納臉上留下大片瘀青,另一次史戴克豪斯則是不滿隊上前鋒J.威廉斯(Jerome Williams)批評,不顧後者可是位六呎九吋高且206磅重的大塊頭,一把將他推到更衣室一處淋浴隔間開扁。
而史戴克豪斯最經典的鬥毆時刻非對上前爵士後衛史奈德(Kirk Snyder)莫屬,後者比賽期間偷偷對前者肚子來上一拳,旁觀目擊者回憶:「史戴克豪斯告訴史奈德,『我肯定會狠狠教訓你一頓!』於是賽後,他跟訓練員要了一套熱身裝,穿上後就到通往巴士接駁處的出口等待,史奈德一出現馬上被痛打一頓,之後他回到更衣室,換上《GQ》雜誌會出現的豪華西裝,然後離開球場,這才結束了自己今晚的工作。」
也許,更多人對史戴克豪斯球員生涯更有深刻印象的是,他每次罰球前會有個像健身深蹲的動作,還有他是聯盟首位帶起壓縮褲風潮的球員,又或是史戴克豪斯天生有副好歌喉,多次於賽前負責獻唱美國國歌,因為其球員生涯缺乏真正明星等級的表現。
七六人時期,史戴克豪斯無法與艾佛森共處;活塞時期,球隊用他換取漢密爾頓(Richard Hamilton),成功打造2004年奪冠陣容;之後他因為傷勢困擾,身手不復當年勇,小牛時期轉任第六人,2006年雖打進總冠軍賽,卻在爭議哨音下二比零領先後連敗四場。無論個人或團隊榮耀,史戴克豪斯皆抱憾而終,直到他現在轉任教職之後。
真正的冠軍教練
史戴克豪斯現在的辦公室上頭懸掛一幅格言,是出自大學恩師史密斯,「一位領導者的工作是發展出一群願意犧牲奉獻的追隨者。」對於現在的史戴克豪斯來說,過去NBA資歷令其能夠很快贏得手下球員敬重,體態保養得宜的他也還能偶爾親自下場證明自己身手。
「我們有個專門加強防守的訓練,是由教練團來負責進攻,球一到我手上,我就會盡情出手,每次有那麼五到十分鐘,我又變回以前那個史戴克豪斯,球員們也超愛試著守死我的感覺。」史戴克豪斯若有所思地表示。他嘴巴同樣不饒人,當順利得分後會告訴防守者說,自己實力本來就不是發展聯盟等級的球員可以阻擋,此語往往會激發球員們鬥志,進而更努力地投入防守端。
身為球員的史戴克豪斯和現在身為教練的自己,本質上並沒有太大變化,他曾說:「我還記得菜鳥年當時,隊上除了老將麥斯威爾(Vernon Maxwell)外,其他人都不願意指導我,因為他們害怕我會搶走他們的發揮空間,當時我暗中發誓,自己之後絕對不會是這樣的人。」之後加入活塞,當地所居住的別墅曾經上過《MTV》豪宅介紹節目,他會邀請隊友和隊上職員到家裡作客,還自己下廚、作自豪無比的烤肉招待大家。同樣地,史戴克豪斯在感恩節時也邀請暴龍905眾人參加BBQ派對,此外只要球員表現優異,他會拿出自己信用卡,要對方找家高檔餐廳,好好犒賞一下自己。
菜鳥時代就是不折不扣的球癡,史戴克豪斯當時就會透過衛星播送的DirecTV收看各式各樣籃球賽,也請人用八釐米手持式攝影機錄下自己訓練畫面,方便之後進行檢討修正。史戴克豪斯積極鍛鍊的進攻技巧讓韋德(Dwyane Wade)印象深刻,兩人短暫於熱火同隊期間,韋德每次正式練習結束後,都會請他指導其低位單打,史戴克豪斯也從不藏私。2015年成為暴龍助教後,他一樣對於肯下苦工學習的年輕球員傾囊相授,後衛包威爾(Norman Powell)和喬瑟夫(Cory Joseph)都表示,史戴克豪斯是保持他們信心的關鍵。
對於接下發展聯盟球隊總教練一職,史戴克豪斯起初猶豫了許久,他夢想有朝一日能夠成為NBA總教練,認為自己不會比退休後直接成為主帥的同儕基德(Jason Kidd)和費雪(Derek Fisher)差,但是既然上個賽季已是暴龍助教,轉往發展聯盟似乎是離夢想更加遙遠而非接近。不過隨著NBA各隊投入越來越多資源,發展聯盟規模早就今非昔比,何況擔任總教練的話,史戴克豪斯有權領導整支球隊運作,遠比身為分工體系一端的助教擁有更多學習機會,史戴克豪斯解釋:「我希望作出『決定』,而不是給出『建議』。」所以,他毅然決然同意暴龍總管尤基里(Masai Ujiri)邀約。
史戴克豪斯清楚發展聯盟球隊時常面臨人員異動,表現好的球員會得到NBA球隊徵召,母隊暴龍也會不時下放再召回陣中年輕球員,因此他所訂下的攻守哲學必須相當清楚扼要。防守端,他要求重點是壓迫進攻方到兩側底線,直言如果未來面試新教職,萬一對方不希望依循此一法則,他會立刻站起來握手告辭;進攻端,持球者第一要務是切入攻擊,如果沒有好的出手機會,就往外分球,外圍接球者若第一時間沒有空檔,就繼續球的轉移,要是這時防守還沒有出現破綻,且進攻時間允許,就從第一步重新開始。史戴克豪還斯仿效恩師史密斯作法,每天練習帶給球員三大提醒:進攻重點、防守重點,還有一句勉勵嘉言。
暴龍905本季戰績39勝11負,勝率為發展聯盟歷史第二高,客場21勝4敗更是無人能及,菜鳥教頭史戴克豪斯不僅得到執教發展聯盟明星賽機會,還是本季年度最佳教練獎項的得主,還一舉率領球隊拿下總冠軍,這份榮耀是其在球員時代從未企及,他賽後特別感謝的對象是隨隊幫忙處理雜務的一位罕病患者和對方父親。史戴克豪斯教練也許對多數球迷依然陌生,這稱呼如今卻似乎再精確不過。
球員時代總穿著背號42號球衣,今年42歲的史戴克豪斯進入人生的全新階段,他不知道距離成為NBA總教練還有多遠,又或者這個夢想究竟是否會實現,但是史戴克豪斯並不擔心。他此刻更想談論的是恩師史密斯當年的諄諄教誨,「史密斯教練教會我如何犯錯,首先你必須承認錯誤,然後從中學取教訓,然後最重要的是忘記這個錯誤。很多人沒有辦法做到這最後一步,他們因此做起事來瞻前顧後,這樣結果往往是又造成另外的錯誤。」史戴克豪斯以一位真正的冠軍教練口吻叮囑著。
Jerry Stackhouse個人小檔案
6 ft 6、Shooting guard / Small forward
Points:16.9 Rebounds:3.2 Assists:3.3
1995–1998 Philadelphia 76ers 1998–2002 Detroit Pistons 2002–2004 Washington Wizards 2004–2009 Dallas Mavericks 2010    Milwaukee Bucks 2010    Miami Heat 2011–2012 Atlanta Hawks 2012–2013 Brooklyn Nets
2× NBA All-Star (2000, 2001) NBA All-Rookie First Team (1996)
【完整內文刊登於美國職籃雜誌2017年 六月號】
https://www.facebook.com/HoopTaiwan/?fref=ts
Tumblr media
0 notes
hooptaiwan · 7 years
Text
從綠色神盾到踏出台灣,那些旅外的籃球夢
文/古硯偉、圖/古硯偉
Tumblr media
過去幾年,台灣想要出國的球員很多,在越來越火熱的HBL,甚至國中聯賽關注度也不斷提高,讓很多人慢慢意識到讓球員出國,不僅是條路,甚至是門生意,當發現台灣國、高中球員和美國差距沒這麼大的時候,不僅只有球員和家長想出國試試看。
繞了一大圈的赴美之旅 身為第一個赴美從預校(Prep School)開始就讀,準備挑戰美國大學籃壇的松山高中中鋒孫思堯,經過將近一年回台灣,等待SAT成績期間,也回到松山高中練球維持身手,孫思堯對於過去一年的經歷,他淡淡地說:「出國之後,會碰到什麼問題沒人能預料,出去試試看,就知道了。」
孫思堯今年是在北佛羅里達傑克森維爾(Jacksonville)的阿靈頓高中(Arlington Country Day)的預校,這所學校在21世紀初期曾經是全美盛極一時的藍球強權,曾經闖進過全美前十,現在熱火隊的替補新人得分後衛麥克葛勞德(Rodney McGruder),以及去年在開季前最後一刻才被活塞釋出的前塞爾維亞U19世青長人約文諾維奇(Nikola Jovanovic),而這間學校最有名的校友,則是MLB小熊隊的明星二壘手巴耶茲(Javier Baez)。
當初出國的時候,一切看似安排完美,但沒想到就在孫思堯到了當地才知道,原來阿靈頓男籃教練摩根(Rex Morgan)因為癌症過世,球隊已經換人接手。摩根過去曾和名人堂中鋒吉爾摩(Artis Gilmore)大學前後場搭檔,當年NCAA總冠軍戰差點帶領家鄉小學校傑克森維爾大學(Jacksonville)擋下當時不可一世準備挑戰NCAA四連霸的UCLA。
摩根兩年效力塞爾蒂克的NBA生涯之後,他曾擔任佛羅里達州大(Florida State)助教,隨後回到阿靈頓高中,他和NCAA準名人堂總教練哈金斯(Bob Huggins)有深厚友誼,麥克葛勞德大學也是在哈金斯還在堪薩斯州大(Kansas State)執教時,就和學校簽下大學入學意向書(Letter of Intern),無論資歷和人脈,都是全美頂尖。
但孫思堯入學後,一切彷彿變了調,一般美國預科學校的男籃隊和高中球隊會有所分別,台灣沒有預校的學制,但在歐美甚至某些亞洲國家都很常見,用意是作為高中畢業生上大學前一年先修學分或是準備用。
預校籃球隊也是如此,通常都是沒有拿到滿意大學獎學金邀請的高中球員,才會選擇到預校多等一年機會,本來孫思堯以為自己會在美國不斷練球比賽而提升自己,但沒想到旅美球季大概在聖誕節結束後就差不多了。
「一開始剛到美國,我們比賽很多,但到了聖誕節過後,大概才打了三場比賽,因為新來的教練和學校處得不太好,我們校隊連體育館鑰匙都沒有,其他學校可以從早練到晚,我們早上起來大概就是跑步,只能趁高中校隊上課期間練個兩小時,晚上連想進體育館投籃都不行,重量訓練還是找外面的私人運動中心。」
預校球隊僅有成軍一年,在大家都想拚獎學金的情況下,無不卯足全力,而美國高中有練球時間限制,預校則無,原本孫思堯以為,阿靈頓高中的預校男籃也是如此,但沒想到入學之後才知道,摩根過世之後,學校戰力一落千丈不說,全隊僅有七個球員,其中四個是來自英國和加拿大。
孫思堯說:「回想一年前,自己其實是信心滿滿,認為出國去就有機會往更好的地方去,至少這一年是去一個可以有機會磨練自己的地方。但後來出國才體會到,以前在松山很幸福,至少有信任你的教練和球隊,但在這裡,可能一次投不進,隊友就不會傳給你下一次了。」
孫思堯這一年形容自己什麼都學,除了原本英文底子不錯,學和不同國家球員相處,生活上學做菜,自己甚至還要寫球員履歷自傳、剪自己的影片精華,然後寄給美國各大學教練。
他笑說,自己連要把影片和履歷寄給各大學的信箱都要自己找,「我們學校離捷克森維爾大學和北佛羅里達大學(North Florida)很近,一開始其實對這兩間學校也有很大興趣,但阿靈頓那邊預校能用的資源很有限,新來的教練也沒有很積極幫我們牽線,只能靠自己。有段時間就是每天練完球,打開各學校網頁自己找他們體育室或是籃球隊的信箱,但後面其間比賽太少,自己能剪的東西也不多。」
那段期間,孫思堯幾乎把第一級大學都寄遍了,但回信卻寥寥可數,甚至還有某些Mid-Major學校回信,直言他很難在其所屬NCAA分區生存的。
為什麼非得待在美國撐到有獎學金不可?孫思堯說的很明白:「不想被看不起啊!當初出國很多人就不看好我能拿到獎學金,面對不看好我也沒辦法回應,還有學長去年告訴我要不要去報他們學校獨招,因為他說『我覺得你應該一半就會跑回來了,在台灣有學校念比較保險』,但當初打定主意就是要拚到獎學金,不管怎麼樣,一定都不能回來。這樣如果我中途一半就回來,不是很丟臉嗎?」
憑著這份堅持,孫思堯硬是在美國待了下去,他過去幾度在HBL球場上情緒失控,但經過一年成長,明顯成內斂很多,他說:「其實自己最大改變,大概是變的成熟一些吧?出了國到一個全然陌生的地方,身邊完全沒人可以照顧你,你只有自己。」
但這一年並非全然有收獲,經過跌跌撞撞,同時自費到美國各個學校測試之後,終於傳來好消息,位於紐約的第二級大學紐約理工(New York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簡稱N.Y.I.T.)經過測試之後,總教練漢彌爾頓(Kevin Hamilton)相當滿意,測試完就口頭承諾願意提供籃球獎學金。
漢彌爾頓是過去1980年NBA選秀會被塞爾蒂克隊選中的漢彌爾頓,如果算起來,他和前火箭教頭麥克海爾(Kevin McHale)還是選秀會同梯,過去他長年執教於AAU,去年才到紐約理工。
孫思堯按照美國身高穿鞋的報法,可以到6呎9吋,將會成為紐約理工第一高度,而在本季紐約理工拿下第二級大學籃板王的主力中鋒費勒(Jon Feiler)畢業後,也有機會爭取不少上場時間。
去美國繞了好大一圈才達到目標,孫思堯有感而發:「以前以為自己知道世界很大了,但出去之後,才知道原來世界比自己以前所看到的大很多。」
相較於孫思堯,成為史上第一個拿下兩屆HBL總決賽MVP的高國豪,現在對於美國夢,仍然抱有很高期待,尤其高國豪經過喬丹經典賽(Jordan Classic)、籃球無國界等國際大型訓練營,高中時期更不乏不只一間NCAA第一級大學教練曾對高國豪表示興趣。
高國豪最大致命傷不在球技,而是遠在東亞又缺少足夠世界級國際賽成績履歷,曝光度遠不如正常美國高中生,但也曾有美國大學教練看過他的球之後,認為他打法就和黑人後衛沒兩樣,只是有著亞洲人外表。
對於出國,高國豪天性樂觀,過去幾次訓練營也能夠和來自不同國家的球員打成一片,對於赴美挑戰他有很高期待,對於外界認為他英文可能不好,只有身高不夠,在外生活會不會有難度?
他笑說:「我英文大概可以生活上溝通,再怎麼樣,我到國外和隊友也還有『籃球』這個共通語言,就算別人覺得我身高不夠,我在亞洲訓練營看過塞爾蒂克隊的湯瑪斯(Isaiah Thomas),他身高比我還矮,他給我們這類型球員很大鼓勵,他能夠成功,代表我們也有機會走出一條路。」
松山高中總教練黃萬隆太太,也是在籃球隊幫忙牽線與居中聯絡國外教練的林富美老師說:「比起追求名校,我們希望高國豪能到一個讓他有發揮空間的學校。」
在近年高中赴美挑戰成為風潮,越來越多小球員希望能朝美國舞台前進,過去幾年,松山高中赴美的球員,包含第一次三連霸的功臣胡瓏貿,去年的先發丁聖儒和蔡昌翰,以及孫思堯和高國豪。
林富美老師說:「孫思堯這一年絕對不是沒有收穫,過去他家境很不錯,從以前都沒有受過什麼真正挫折,說白點,就是公子哥。但這一年他的心態好了很多,籃球不會是球員一輩子的唯一,這一年的經歷對他往後相信會有很大成長。」
相較於其他HBL學校,松山高中的籃球路顯得獨樹一格,台灣並不乏許多單位與企業,想讓高中球員在國���中階段送往美國,但松山高中卻是靠著過去包含黃萬隆在美國擔任訓練營教練,以及和林富美老師帶隊前往西班牙、美國、日本移地訓練時認識的教練,以及其他各種不同管道,看起來資源很多,但其實所有都是自己人脈的累積。
身為球員旅外幕後重要功臣,平時也負責和外國教練聯繫的林富美老師,她笑說,松山高中服務是「售後服務做全套的」,當球員在國外待的不順或是環境不適合,還會幫忙牽線找到下一間學校。
無論是身分是球隊教練,或是學校老師,顯然沒有義務在學生畢業之後還負責將球員牽線送出國去,但林富美老師強調說:「我們一直堅持去做的是,讓孩子能夠完全沒有人情包袱壓力的情況下出去闖,希望能在台灣籃球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路,至少讓台灣球員知道,HBL生涯結束,除了在台灣上大學,還可以有更多不一樣選擇,就像我們從高國豪入學開始,就告訴他不要只把自己的眼界放在台灣,還有更大的舞台著你。」
那些全球��的美國夢
當全球的資訊扁平化,各國抱有籃球夢的球員,想要往美國叩關並不會太令人意外,尤其過去幾年,與美國語言和文化較為相近的加拿大和澳洲,更是有組織的讓年輕球員前往美國高中和大學籃壇效力,更是在全球化浪潮下的最大得利者。
加拿大在維金斯(Andrew Wiggins)為首的黃金世代異軍突起,但其實早在他們竄起的背後,加拿大早就已經開始有組織的將國內有天分的年輕球員,有系統的組織送往美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每年會到美國參加AAU(Amateur Athletic Union)巡迴賽的「CIA Bounce」,這支球隊是由現湖人隊控球後衛伊尼斯(Tyler Ennis)父親麥克蒂爾(Tony McIntyre)和當時仍是小學老師的合夥人喬治(Mike George)於90年代中期創立。
「CIA Bounce」,最初目的,其實是性質是為教會的青年組織一支有固定訓練系統的球隊,CIA是「Christians in Action」縮寫,最早訓練地點其實是在加拿大莫爾頓市(Malton)的一間教堂後院球場,但經過十多年的發展,這支球隊網羅了幾乎近年所有叫得出名號的加拿大年輕好手,包含維金斯、伊尼斯、班奈特(Anthony Bennett)、、莫瑞(Jamal Murray),甚至達欣洋將布拉(Sim Bhullar)和澳洲的南蘇丹裔長人梅克(Thon Maker),都曾經是這支球隊的球員。
過去加拿大高中籃壇資源不多,麥克蒂爾和喬治過人之處除了網羅加拿大好手之外,還能讓CIA到美國和全美頂尖AAU球隊一較高下,讓球員增加曝光度,同時經過「CIA Bounce」的AAU經驗,加拿大球員大多能到美國預校就讀,進而爭取到第一級大學獎學金。而喬治最後成為NBA經紀人,被擁有多NBA球員合約的卓越體育經紀(Excel Sports Management)網羅,也讓昔日子弟兵成為自家簽約球員。
但台灣除了最基本的學制和美國不同,最大關鍵在於,台灣球員赴美挑戰風氣真正開始點燃,不過僅是過去五年左右的事,大多數球員和家長在出國前,幾乎很難了解美國高中籃壇生態如何運作。
而台灣最接近的參考例子,則在於日本。自從田臥勇太為日本傳統強權能代工「九連冠(三年高中三大賽都拿冠軍)」,畢業挑戰NCAA第二級的楊百翰大學夏威夷分校(BYU-Hawaii),最後成為史上第一個成功叩關NBA的日本球員。
田臥之後雖然有松井啟十郎和伊藤大司分別打上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和波特蘭大學(Portland),但直到渡邊雄太2013年叩關康乃迪克州的預校強權聖湯瑪斯莫爾高中(St. Thomas More Academy),並在隔年拿到喬治華盛頓大學(George Washington)籃球獎學金之後,日本才開始真正有系統的將國內頂尖球員送出國。
短短幾年內,包含已經進入今年NCAA亞軍岡察加大學(Gonzaga)的前U17世青賽得分王八村塁,出生教練世家的控球後衛田渡凌,渡邊雄太和角野亮伍,和父親曾在日本男女籃職業隊執教的加拿大混血控球塔烏斯海(Kai Toews),以及高二才開始打籃球的美、日混血亞青國手,6呎10的長人謝佛幸樹(Avi Schafer),以及今年暑假才國中畢業,就出國到聖湯瑪斯摩爾就讀高中,前日本JBL球員鍵冨善宏之子鍵冨太雅。
過去日本從田臥勇太之後,僅有2009年的谷口大智和早川吉米兩人是領「灌籃高手獎學金」出國的頂尖高中球員,但過去短短不到五年,就有六個亞青等級的國手出國,其中渡邊和去年拿到NCAA第二級南新罕布夏大學(Southern New Hampshire)獎學金的角野,都是就讀於聖湯瑪斯摩爾高中,另外謝佛幸樹則是就讀曾出產7名NBA球員的預校名門布瑞斯特學院(Brewster Academy),東岸籃球名校喬治亞理工(George Tech)也已經以自費生身分(Walk-on)延攬他入學。
開啟這扇赴美挑戰大門的渡邊,當初是以17歲之齡破格入選日本國家隊時,以200公分能打小前鋒的潛力,被美國教練看上,其實也是陰錯陽差。但他今年已經在喬治華盛頓大學站穩先發,大三平均可以攻下12.2分、4.8籃板和2.5助攻,只要明年大四球季持續進步,或許有機會透過夏季聯賽,敲開NBA訓練營大門。
當年他赴美前,包含身為前日本女籃國手的媽媽都不看好,但渡邊說,「日本人總是認為美國人又高又壯,還能跑能跳,很多日本人都不認為日本球員可以在NCAA生存,但我現在就在這裡,我要證明日本人也能打NCAA,然後激勵更多日本球員。」
從日本球員去到美國的第一間學校來分析,除了天賦異稟的八村塁是日本高中畢業後直接拿到第一級大學獎學金,渡邊、角野和幸樹都是念完至少一年預校才上大學,另外當初去美國先念二年制專科學院的田渡凌,5月已經從第二級大學多明尼克學院(Dominican)畢業,其中打了兩年先發控球後衛。
雖然亞洲球員除非天賦異稟,否則確實馬上站穩第一級大學要角,但在日本球員這幾年走過的路,證明亞洲球員距離美國,沒這麼遠,能走的路,高中畢業前出國也不是唯一選項。
台灣球員和日本球員條件不會差太多,共同之處,是球員要有不怕挫折,很勇敢的決心往外走,即便面對更嚴峻的環境,都要能夠面對與台灣截然不同文化、球風和學業標準,將美國視為築夢,而非只是作夢的地方。
由於台灣和美國學制的不同,有些球員選擇國中畢業出國,有些選擇到美國多念一年高中,松山高中則是選擇台灣高中念完才到美國去。但有沒有一條真正適合台灣球員的赴美之路?
或許有人認為,理論上越早出國越好,小球員能有更多時間適應外國環境,越早做好挑戰大學籃壇準備,但實際上,美國學生運動員不允許任何形式的贊助,無論學費或生活費、裝備,甚至曾有台灣旅外球員在大學時期因為穿著HBL公發運動服到球場,遭到對手檢舉而受到調查。
台灣籃壇對於美國高中學制、環境認知都還在萌芽階段,能去到什麼地方的學校,受到什麼樣教育,生活與課業成績如何銜接,都需要有人牽線,台灣更嚴重的,是看待球員出國時更常忽略球員出國除了球員身分,更是學生,更是18歲不到的青少年,是不是能夠找到適合他們的環境?球員家庭能不能負擔將小孩送往美國一年數十萬學費和生活費的開銷?未成年球員對於美國逐夢的認知是一股熱血,或是已經做好非達到目標不可的心理準備?
即便抱有美國夢,以台灣現有環境,無論球員和家長對於未來球隊環境選擇,甚至球員生涯都不是自己能夠完全主動掌握中,更沒有如日本那樣,能馬上把頂尖高中生送往美國高中強權的管道,越早出國對小球員生涯幫助是不是真的是好事,仍是未知數。
或許有人會認為高國豪怎麼不早點出國?但把以上種種都列入考量,球員有夢想出國挑戰,絕非「將球員早點送往美國,球員就能變得更好」這麼簡單。
對於同樣有美國夢的松山學弟,以及其他抱有籃球夢的高中球員,孫思堯說的很實際,最重要的不是你能不能到一個最好的環境,或是和最頂尖球員當隊友,而是自己的心理建設如何。
他說:「每個人出國前一定都會有很高期待,但其實很多情況往往是到了當地才知道,就像我曾經以為自己很獨立,其實到了美國才知道沒這麼成熟。但如果你有一個很堅定的目標,就算再差的環境,就算沒路走的時候,自己都會想出一條路想辦法生存下來。」
而在旅美成為風潮背後,有人成功踏上NCAA第一級大學舞台,但也有台灣頂尖HBL球員半路黯然返台,或是待在國外整年,卻連學生資格都沒拿到。或許我們應該反思,我們希望看到的,到底是天才球員還沒搞清楚美國多遠而被送出國,期待進入學校名氣越響亮越好,或是希望看到更多球員能夠認清眼前困難之後,依然堅定面對挑戰?
另外一條路-呂蔡瑜倫
而在松山陣中,除了高國豪和孫思堯,外號「大胖」的呂蔡瑜倫,也將在明年日本新學年開始時,加入日本東北的仙台大學,成為HBL男籃史上第一個畢業後獲得日本大學獎學金的球員。
松山高中與仙台大學的緣分,始於每年和日本移地訓練時和仙台當地的日本第一強權明成高校,過去八村塁就是就讀於明成,呂蔡瑜倫也是在當時被仙台教練看上,經過一年考慮,高三時下定決心前往日本籃壇挑戰,也早在高三球季開始左右就開始加強日文,預計會在今年前往仙台就讀語言學校,等到日本新學年四月開學,成為仙台大學新鮮人。
呂蔡瑜倫身高只有188公分,卻在松山高中主戰中鋒,紮實態度和拚勁成為他最大招牌,也是本季松山再度封王重要功臣,他說:「以前認為籃球路可能只能在高中畢業,好好在台灣找間大學念完為止,但沒想到日本對我有興趣,家人也很訝異,以前從沒想過有天籃球路能走到日本去,仙台耶!冬天還能看到下雪。」
林富美老師說:「日本人做事真的很正式,他們是學校高層和教練特地飛到台灣來,西裝筆挺的在會議室,遞上整份書面資料,告訴我們,『我們誠摯希望呂蔡瑜倫同學,能到仙台大學就讀』,附上的資料,連進路分析(就業方向)都做好了,告訴我們他未來有機會在當地企業就業,打得好甚至能進入職業隊,可以感受到他們真的很想爭取大胖。」
大胖說,當初到日本移地訓練,雖然日本球員條件不出色,整體對抗也不多,自己剛好能發揮所長。而幾次日本移地訓練,讓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日本球隊紀律和戰術的靈活性,他說:「松山高中紀律要求已經很嚴謹,但日本大學更嚴格,連集合都是一聲令下沒有第二個聲音,加上他們雖然對抗性不算好,但每個基本動作要求、走位都很聰明紮實,我想自己或許也能朝這條路發展。」
大胖就讀台灣強權大倫國中時期,是體重超過115公斤的國中籃壇歐尼爾,但來到松山力為了打到球,入學就開始減肥,問他到底瘦了多少,他淡淡地說,「第一年10公斤,然後高二和高三再瘦10公斤,從入學開始就知道自己不減重轉型,就不可能有上場機會。」
大胖不是那種百年難得一見的超級天才,但從國中籃壇推土機,到了高三減重變成能在高位策應、掩護走位,甚至能投到三分線,不難看出他高中三年下了多少苦心轉型。無論想要到天氣很冷的日本東北,或是減重,甚至球風轉變,都可以看得出來他是能吃苦的球員,即便不是天才內線,他也能走出屬於他的一條路。
今年在松山重返冠軍的路上,他可以說是至關重要的隱形功臣,他雖然是HBL八強中身高最迷你的先發中鋒,但即便矮人一截,大胖在國內面對更高大長人卻從沒怕過。
仙台大學是今年全日本大學籃球聯盟東北區第二出線,雖然境內有明成高校,但始終很難真正招到一線,而在日本大學籃壇長人稀有,又幾乎被少數大學壟斷,因此各大學都會找200公分以上的非洲留學生助拳,但仙台是純本土,陣中也只有兩人超過190公分,顯然對方想要大胖的意圖相當明顯,他當然也知道,自己過去就是要扛其他學校的「洋將」。
他說,「到了日本,一定要證明自己,尤其別的學校留學生都是黑人,我不只是亞洲人,還和隊友一樣都是黃皮膚的,他們沒有道理一定要留位置給我,只有做好準備,不能怕,即便我條件不如黑人球員,但我不怕和他們硬拚。」
林富美老師說:「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去美國,像美國教練就很難看上大胖,或許有人會懷疑為什麼要去籃球不盛行的日本?但只要能走出去,讓台灣籃球有更多選擇,到其他國家試試看又有何不可?」
無論是孫思堯繞了一大圈,高國豪對於未來滿懷期待,或是呂蔡瑜倫到了日本成為HBL男子球員的先行者,一再證明高中球員離開台灣,選擇沒有好與壞,成敗更不是一開始就決定,只有真正做好逐夢準備,才是真正走出去而成功的關鍵。
【完整內文刊登於美國職籃雜誌2017年 六月號】
https://www.facebook.com/HoopTaiwan/?fref=ts
Tumblr media
1 note · View note
hooptaiwan · 7 years
Text
Fast & Furious 速度與激情 John Wall
文:陳元廷
Tumblr media
「近幾年,沒有人見識過真正的我。」沃爾(John Wall)如此宣稱,這番話的依據就保存在他手機相簿之中,照片中呈現一顆形狀如同史前掠食者獠牙、大小約五毫米的骨刺,是在去年春天透過手術從沃爾的左膝取出。
真正的我
過去三年對他來說,是無比煎熬,每次膝蓋彎曲都帶來巨大痛楚,沃爾無法親自駕駛自己擁有的豪華轎車,因為只有在後座才能把腿伸直。這段時間,沃爾會一次又一次回味自己過去高中和肯塔基大學時代的比賽精華片段,他向巫師防護員納克斯(Thomas Knox)指出那好像要穿透螢幕直撲而來的速度與爆發力,「看到了嗎?這才是我。」納克斯對此同樣深信不疑,去年明星賽時陪伴沃爾來到加拿大,他運用長達兩小時的療程,才讓對方得以順利出賽。
訓練團隊用盡各式各樣方法,包括一款稱為H-Wave的精密儀器,號稱經由加速腿部血液循環而促進復原速度,Alter-G跑步機可以藉由氣壓調節來改變重力,沃爾可以在減輕膝蓋負擔情況下維持正常訓練量,還有其他像是超音波輔助的療程等,但這些方法無疑是治標不治本,沃爾雖然能夠持續出賽,狀態距離百分百卻是再遙遠不過,就連只為下場訓練,他都得接受為時一個鐘頭的腿部伸展。
沃爾承認:「我有時候回到家,忍不住想要摔爛東西,想要一拳打穿牆壁宣洩情緒。」有時候他連正常走路都顯得吃力,儘管身為聯盟體能最頂尖的後衛之一,但如果用左腳起跳就連電話簿高度也達不到,他試著用全部以雙腳或右腳起跳來取代,幾位診斷醫師得知這情況後都露出不敢置信的神情。
雖然本季前連續三年入選明星賽,卻沒有一次獲得NBA最佳陣容肯定,而原先合作的adidas把宣傳重心轉移到里拉德(Damian Lillard)和哈登(James Harden),沃爾則已經接近兩年沒有找到滿意的球鞋代言,他指出:「除非你有訂閱聯盟通行證(League Pass),還是常常收看世界體育中心(SportsCenter)報導,否則你根本看不到沃爾的身影。」他猛然發現,過去還效力肯塔基大學時,自己身影在當地幾乎是無所不在,去年要在華盛頓找到一個屬於他的廣告看板都難如登天,沃爾知道該是時候做出徹底改變。
2016年1月,沃爾聘請新任經紀人保羅(Rich Paul),後者初次見面時直言:「你的表現還可以提升到另一個檔次,我不認為你的身體狀況是正常的。」保羅督促客戶至克里夫蘭當地醫學中心進行手術,主治醫師帕克(Richard Parker)決定移除左膝骨刺外,也認為右膝一樣有必要進行關節鏡手術,帕克對沃爾保證他康復後將會打出生涯最棒的一個賽季,後者術前用手機錄了以下這段話給球迷們,「請支持我,這很重要,請在這趟旅程中支持我。」
施術期間,克里夫蘭診所外,一片春暖花開���象,騎士配色充斥各個角落,「All In」標語處處可見,而沃爾帶領的巫師錯過季後賽,教練惠特曼(Randy Wittman)遭到開除,周遭伸手可及的季後賽氛圍從未如此遙遠,不過他知道這是重生的代價,當他再次踏上球場那一刻,就是真正的沃爾回歸的時刻。
速度與激情
巫師本季開局並不順遂,醫師預估沃爾很可能直到一月份都無法連續兩天出賽,因此前十場比賽他就缺席其中兩場,球隊戰績為二勝八負,遠遠低於每個人預期,但沃爾堅信自己決定絕對沒錯,他需要的只是更多時間。接著,一次平淡無奇的練習中,沃爾放膽起跳接到隊友傳球,上演第一時間空中接力倒扣,他體驗到已經好久沒有體驗到無拘無束的感受,彷彿奮不顧身一躍的話,夢想的星辰也能摘下,那一刻,沃爾知道自己年初的決定再正確不過。
「咻!」隊友前鋒莫里斯(Markieff Morris)用狀聲詞形容全速奔馳的沃爾,「如果你跟他同隊,他持球發動快攻的時候,你沒有先跑在前面,那乾脆留在後頭看他表演就好。」替補中鋒史密斯(Jason Smith)笑說:「常常聽到對手教練說,『你只要想辦法擋在他面前就好,只要想辦法堵住他前往籃框間的去路』,這說來容易,實際做起來卻根本不可能。」對手後衛眼中,沃爾就像道閃電,就算已經先後退幾步預防其切入,一旦他找到突破防守缺口後,一回神後他早就揚長而去。
本季是沃爾加入NBA的第七個賽季,固然重新找回飛天遁地的勁爆體能,他的打法卻早已不再僅是仰賴速度而已,一位華盛頓籃球資深觀察家曾表示:「你得把功勞歸在約翰(註:沃爾名)自己身上,他現在和過去是截然不同的球員,他當初就跟測試車輛防撞效能的假人一樣,總是以時速100英哩一頭衝進禁區。」沃爾的進步除了來自經驗累積,還有一顆渴求學習的心。
沃爾的私人訓練師麥克卡納罕(Rob McClanaghan)解釋:「我常常用這句話提點,『慢就是快』。現在他懂得調整比賽節奏,他可以更清楚觀察到全場態勢。假如你只是一味全速推進,你很容易遺漏底角三分空檔或籃下隊友。沃爾如今可以輕鬆掌控比賽,因為他打起球來更有耐心了。」
沒有比其招牌的跳傳更能夠體會沃爾對比賽掌控,多數教練都視跳傳為一大禁忌,不過跳傳在沃爾手中卻是意外有效,他執行擋拆時會先利用自身突破,導致兩位防守者必須上前壓迫,這讓第三位防守者得思考是否需要協防替沃爾單擋後往籃下走位的長人,沃爾此時會騰空一躍作勢傳球給籃下,等到第三位防守者不得已選擇下沉協防後,一氣呵成般找到外圍這時出現空檔的射手,沃爾的速度與彈性讓他可以突破傳統,創造專屬的致命武器。
電光石火間不看人跳傳助攻的另一個成功關鍵,在於沃爾對於籃球比賽如痴如狂的執著,新任教頭布魯克斯(Scott Brooks)曾對他說:「你得找個籃球之外的嗜好,你每天除了看籃球之外就沒有別的事做了嗎?」教練見識到沃爾從口中不停吐出連自己都從未耳聞的高中新星名字和數據,驚覺子弟兵對於籃球了解竟是如此深厚,他佩服地說:「他總是可以預測場上其他九個人位置,因為他對球賽的思考非常透徹。」
家中擁有六個螢幕可以同時收看球賽,沃爾幾乎任何比賽都不放過,就連對大學女籃和WNBA都有很深研究,他會以談論偶像的口吻來推崇創下NCAA女籃生涯得分歷史紀錄的普倫姆(Kelsey Plum),而當WNBA知名球星德菈多恩(Elena Delle Done)加入同城的華盛頓神秘(Washington Mystics),沃爾主動提供給對方自己對整個WNBA態勢的分析。
平均得分、助攻、抄截還有整體命中率通通來到生涯最佳,沃爾本季平均10.7次助攻,全聯盟僅次於哈登,每場比賽透過本身助攻所創造的隊友得分為25.3分,同樣全聯盟只輸給哈登。沃爾領軍下,球隊進攻效率值三十隊中並列第七,中鋒高塔特(Marcin Gortat)整體命中率高達57.9%,排所有NBA球員第五位,前鋒波特(Otto Porter)三分命中率也有43.4%超水準,排所有NBA球員第四。
巫師先發本季一共出賽1347分鐘,高居全聯盟五人陣容中首位,攻守評比淨值(Net Rating)表現依舊相當亮眼,出賽時間前二十多的五人陣容中,僅次於快艇、勇士和火箭。巫師戰績更是毫不含糊,前一次球隊拿到比本季49場更多的勝場數得追溯到1979年,今年也是繼當年後首度戰績排分組龍頭。
正要開始
阿班辣醬碗(Ben's Chili Bowl)從1958年開業至今,當地人常開玩笑說沒有吃過這家店就沒資格說自己是當地人,獨占一棟兩層樓建築的餐廳外牆過去有著一幅大型壁畫,裡頭出現四位固定來訪的客人中最知名四位:前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放克音樂傳奇布朗(Chuck Brown)、當地名人DJ辛普森(Donnie Simpson)和脫口秀主持人寇司比(Bill Cosby),但因為寇司比捲入性侵醜聞引起當地居民強烈反彈,要求撤換壁畫人物。
店家於是列出一長串華府當地名人,希望透過網路投票方式決定新壁畫主角,巫師球團得知此事後認為這是絕佳的宣傳機會,立刻找上阿班辣醬碗老闆表達合作意願,本來只是希望將沃爾加入票選名單,但洽談結果卻帶來更具野心的計畫。阿班辣醬碗答應讓沃爾和後場搭檔畢爾(Bradley Beal)一同成為新壁畫主角,替球隊即將到來的季後賽造勢,老闆表示:「我們過去是不會和大企業合作的,這或許是為什麼當初巫師高層認為和我們合作的機會很小,但在我看來,他們是一支球隊不是大企業,而我認為支持當地球隊是件很棒的事情。」
華盛頓籃球過去無疑帶給當地人無數失望,天才橫溢的韋伯(Chris Webber)捲入持有大麻的爭議事件,意外復出的喬丹(Michael Jordan)同樣沒有辦法帶領球隊重返季後賽,亞瑞納斯���Gilbert Arenas)帶槍進休息室鬧劇則傷透支持者的心,就連過往強盛的大學籃球名校馬里蘭和喬治城近幾年都陷入平凡。沃爾的出現帶給華盛頓球迷一線曙光,但當他頻頻遭遇傷病,且上季球隊戰績衰退,不難想像當地人心中都忍不住浮現那熟悉的不祥預感,所幸沃爾的強勢回歸驅散聚集的烏雲,球迷又找回了希望。
遊走主場威訊中心(Verizon Center)主要進出口,不消多久就能發現安管主任派特森(Pat Patterson)身影,過去來自1978年奪冠陣容的子彈(註:子彈於1997年改名為巫師)成員造訪時,總是很驚訝地指出:「你還在這工作?」派特森因為家境貧苦,過去子彈老闆波林(Abe Pollin)破例讓15歲的他在球場工作,這份工作從此持續至今已經將近四十年時間,他是球團少數還能對1978年奪冠陣容每個成員特色如數家珍的一員。
派特森強調:「最近二十五年,我從來沒有見識到像現在球迷如此熱情擁抱這支球隊,他們等了好久好久才終於盼到球隊破繭而出。多數時候,這裡充滿挫折情緒,我很喜歡喬丹待的那兩年,但在我看來那是金錢為主的考量,是為了讓觀眾掏錢買票進場,而不是球隊實力得到球迷認可,但這次巫師真的不一樣了。」派特森觀看比賽時習慣雙手抱胸,過去朋友把這舉動解讀為是對球員場上表現的無奈,現在他臉上滿意神情更像是驕傲看著兒女的父親。
巫師本季創造主場十八連勝,還有睽違近四十年的分組冠軍,「有些人很早就嚐到成功滋味,有些人則是很晚才會體驗到,我認為屬於我的時刻不過正要開始而已。」沃爾宣示,他想要更多——NBA最佳陣容、明星賽MVP、例行賽MVP或許還有一紙中意的球鞋代言合約,但他也明白:「贏球,所有一切都和贏球有關,你不帶領球隊贏球的話,沒人會注意到你。」
【完整內文刊登於美國職籃雜誌2017年 六月號】
https://www.facebook.com/HoopTaiwan/?fref=ts
Tumblr media
0 notes
hooptaiwan · 7 years
Text
HBL甲組光環反思,彰化高中的素人籃球夢
文/古硯偉
Tumblr media
HBL一年比一年火熱,進場人數和關注度屢創新高,甚至球迷熬夜排隊只求一張入場門票,決賽期間,美國NIKE甚至曾專程派人來台觀摩取經高中聯賽盛況,成為台灣絕無僅有的體壇奇蹟。
但在熱鬧喧嘩與彩帶落下過後,是否有人思考過,這已經是台中高中聯賽該有的全貌,或是台灣基層籃球該走的方向嗎?
那支會輸球的素人衛冕軍
彰中在全國決賽小組預賽最後一戰,必須擊敗竹林高中11分以上的壓力下,下半場從一度緊咬到打垮對手,最終23分大勝,驚險挺進四強,那場賽後,許致銓和王振原兩個高三後場主力雙槍激動相擁。
彰化高中,曾經兩度奪下HBL乙組冠軍的中部強權,在台灣HBL環境中顯得獨樹一格,他們特別並非因為成績突出,而是堅持最難走的一條路:讓一般生有實現籃球夢的舞台。
彰中首次奪冠,是在2007年拿下乙組冠軍,接著是去年第二度拿下乙組冠軍,其中當時高二的雙衛搭檔許致銓和王振原已經是乙組知名的後場雙槍,王振原還是去年的乙組MVP。
但相較於去年全勝奪下乙組冠軍,今年的彰中一路走來,和過去台灣高中籃壇認知中的衛冕軍,有不小落差。雖然後場雙槍都仍在隊中,但其實早在先前年初的南區複賽,彰中就走的有些驚險,他們複賽曾輸給竹山高中,落入南區季軍戰,全國決賽的小組賽第二戰不敵立仁高中12分,從全國決賽門票和晉級四強都是驚險挺進。
挺進全國決賽的四強戰之後,彰中戰接連不敵建國中學和善化高中,拿下第四,無緣達成衛冕。教練蔡宗儒說:「其實我們今年的材沒有比去年好,打過去年聯賽的只有四個,其中一人還是中間離開大半年,決賽前才回來,但衛冕軍的光環,多少還是有份期待,那份期盼也是壓力。」
Tumblr media
台灣球迷對於蔡宗儒的名字,大概有點陌生又不會太陌生,很多人知道他曾經是台師大一員,畢業後曾被SBL金酒選中,並效力金酒一年,出賽5場,合計攻下5分。
但更鮮少人知道的是,蔡宗儒是SBL絕無僅有,從小到大都是一般生身分,而登上SBL,還有留下得分紀錄的球員,因此他的籃球路與其他人格外不同。蔡宗儒離開金酒之後考上彰中正式老師,開始回到母校服務,也將過去走過的經驗帶回彰中。
彰中近年以「紅色閃電」之名在乙組逐漸建立招牌,但其實乙組聯賽不比甲組的資源和關注,始終堅持純一般生的路線,無論維持團隊戰力或成績,都顯得更為不易,彰中總教練鄭光昭老師說:「其實以前彰中短暫收過體資生,但後來發現和學校希望方向不太對,就回到純一般生。」
過去曾是彰中首度封王班底的蔡宗儒笑說,彰中的練球自從恢復純一般生之後,其實和他們過去數十年如一日:「我們早自習不能練,因為各班早上要考試,晚上球員要補習,放學後的練球,常常連十個正式名單球員都湊不齊,大概能到齊集合的是中午,通常一天所有練球時間不會超過兩個小時,去年我們封王很順,今年則是感觸更深。」
因為一路走來得辛苦,才顯得感觸更身,因為回到「純一般生」的堅持,其實一點都不簡單,一直是彰化第一志願的彰中,光是入學門檻就有相當限制,加上沒辦法主動找球員,每年到底能收到什麼材,絕非教練團能掌握。
其實並非甲組球隊集中化與菁英化已經成為主流,乙組聯賽也是如此,今年晉級決賽除了彰中和花蓮高工之外,8強學校都有體保或體資生,即便是素人的舞台,想要爭取最後晉級全國決賽機會,無不卯足全力。
但彰中的打法和教學風格,相較現在HBL從招生就是各校你爭我奪,無不卯足全力爭取曝光和成績的趨勢相比,顯得相當「反常」,他們招生沒辦法給予球員任何保證和條件,就連練球時間都比別人少,靠的是願意認同球隊理念和對於籃球最熱愛的支持。
彰中高度和球員素質都不算突出,後場雙槍都不到180公分,前場身高在乙組全國等級也不算特別,更沒有頂級中鋒。但彰中以防守見長,前後場球員的補位和協防速度驚人,更難得的是全場防守並不是單靠包夾壓迫或主動抄截,而是亦步亦趨,掌握對手時間壓力,徹底打亂對方節奏的團隊防守,不僅在台灣高中籃壇獨樹一格,在快節奏壓迫反擊至上的台灣潮流中,以素人學生球隊來看絕對是難能可貴。
過去外界看到「紅色閃電」,聯想到的或許是乙組素人勁旅,但其實就有如NCAA許多小學校能在美國籃壇屹立不搖甚至與名校抗衡,教練一定都有其壓箱寶,彰中不僅將防守視為球隊根本,其實這更是長年以來,建立「紅色閃電」招牌的命脈。
Tumblr media
蔡宗儒自豪說:「我們是靠防守的球隊,球員如果願意從高一練到高三,大概多少有些樣子,如果每年收到1、2個進攻很好的球員,我們比賽大概就不會太難打。」
蔡宗儒說,彰中考驗其實從每年招生就開始,每次放榜之後,籃球隊招考人數可以擠滿一個禮堂,但其實真正受過校隊正式訓練的,每年大概不超過五個。比起其他有體育班的學校,彰中可以說是不折不扣的「素人球隊」,當家控球許致銓,過去曾有多所HBL甲組球隊想網羅,但其實除了他之外,彰中真正有過籃球底的球員並不多。
而從暑假正式進入球隊之後開始訓練,有都少人願意留下又是另外一回事,能真正願意堅持到高三成為可用之兵的,往往不一定是那些剛入學時最出色的球員。
在這種環境和壓力下,真正能在學業和球場兩頭燒的球員並不多,而像是蔡宗儒擔任純一般生的教練,工作也和甲組球隊大不相同,辛苦是可想���知。
蔡宗儒說:「即便球員找進來,真正進入籃球隊又是另一個狀況,很多時候還是會碰到家長和老師不放人,認為打球會不會影響學業,會不會影響生活?彰中籃球隊沒有任何強制力,每天還要算大概今天哪幾個可以來練,能練什麼菜單,然後和老師家長一個一個溝通,這支球隊除了訓練、比賽,最困難的,都不是球場上問題,而是如何溝通,是人。」
但在乙組舞台,投入像是彰中這樣的一般生球隊絕非易事,蔡宗儒說,其實來到彰中後最大感想,是每年都必須把自己心境回到從零開始,即便紅色閃電在乙組威名遠播,但其實勝負早已不是他們唯一考量。
他說:「我們其實想帶來的,就是一個很基本理念,球員永遠是學生,才是運動員,我們沒辦法給予學生任何保證,唯一能給的,就只有提供的只有正常高中運動員該有的環境,可以練球,同時要顧好學業,能贏球當然很好,但贏球並不是唯一的。」
彰中想建立的,從來就不是不會輸球的不敗之師,從去年衛冕軍到最後拿下第四,從高一就是球隊主力的許致銓感觸格外深刻。他說,今年彰中其實是典型「開低走高」,外界看他們是衛冕軍,但其實走來格外辛苦,甚至從去年暑假球季正式開始,球隊重組之後,曾經輸到他甚至不敢想能不能重回全國決賽。
許致銓說:「去年期待奪冠之後,期待真的很高,我們上季從聯賽開季就沒想過會輸球,即便落後十幾分也一樣相信會逆轉,奪冠之後,我還想過高三能不能報名甲組資格賽挑戰試試。不過,新球季暑假第一個月輸的球,大概是過去兩年總和,球隊也沒有真正凝聚,那時候根本想不到今年能不能重回乙組全國決賽這麼遠,因為那時候已經輸到不知道贏球是什麼感覺。」
許致銓形容,今年球隊跌跌撞撞,在自己企圖心滿滿的一年,球隊卻進入重組,他說:「其實暑假那時候真的很挫折,球隊重新出發,很多隊友其實沒打過什麼比賽,暑假也有球員離開球隊,本來信心滿滿卻碰上這麼多沒想過的狀況,那時候真的想過,『我的高中生涯怎麼會變成這樣?』,那種挫折和無力感,幾次走在路上都想哭。」
許致銓說,一次輸球之後大受打擊,心情再次跌到谷底,「但蔡宗儒教練告訴我,『你要想,不是所有人都有機會站在這裡,不是每個人都有這種吃苦的機會』,那時候才真正想通,自己要的是什麼。」
吃過苦,流過淚,彰中再次闖進四強時,王振原和許致銓相擁,許致銓說,「當時真的感動到想哭,從完全不敢想全國決賽到帶領球隊真正重回四強大門,這種經歷所得到的收穫,遠比封王還多更多。」
在戰力維持戰力不易的乙組環境中,其實四強只有彰中是去年班底,外界看他們是未能再度攻頂拿下第四,但許致銓說,今年他才深刻體會到,什麼叫做一步一腳印,無論輸或贏,跟著球隊從頭開始,並從整個過程學著成長。
蔡宗儒說,帶彰中最大感想,是在純一般生的環境下,球員思維也和甲組球員很不一樣,尤其是出於對於籃球最單純的熱忱,「其實以彰中環境,在沒有任何強制力情況下能在這裡練三年的,肯定都是對籃球有著無比執著。彰中孩子很聰明,他們會想,會去解決問題,遇到困難,是可以教他們如何學會克服。」
贏球不是唯一,不是勝利或是冠軍,才能有所收穫,今年彰中不正是真正學生籃球縮影?球場上沒有真正的不敗王者,球員會犯錯,會輸球,會難過,會受到挫折而低潮,但真正勇敢的球員會重新站起來再一次面對挑戰,這也是學生運動迷人的地方。
甲組光環的反思
HBL年年擠爆小巨蛋,每個想打籃球的孩子,無不拚了命想擠上甲組舞台的窄門,想要將HBL打造成台版的NCAA「三月瘋」,但過去三年來,男子組真正跨進小巨蛋的學校只有七隊,高中強權不斷不斷地資源集中,間接成了成績至上的扭曲變形,原本希望HBL帶起過去台灣體壇基層風氣,卻讓過去台灣體壇過早菁英化和功利主義至上一再上演。
蔡宗儒重回母校,一頭栽進這支籃球隊,辛苦很難和外人說分明,他說:「看到他們,多少像是看到以前的自己,真正願意留在這支球隊待滿三年的球員,就是無論碰到什麼困難都想繼續打球的,別的球隊會想少練點,像許致銓還會主動希望全隊能夠加練。」
Tumblr media
蔡宗儒過去當然也曾經是那個無論如何想擠上甲組窄門的孩子,他的籃球路在台灣籃壇可以說是絕無僅有,國中畢業,他一心想朝HBL的甲組舞台邁進,當時曾有幾所高中名校想收他,但最後都因為其他因素作罷。
為了想挑戰更高舞台,蔡宗儒曾異想天開,他笑說:「我以前曾經想過,學測考到PR值99之後,自己北上去報名松山高中,一般生入學之後,再跟黃萬隆教練說『讓我加入籃球隊』。也曾經在考上彰中之後,高一老師要我們寫高中志願,我不是寫以後想當老師醫生,而是高一我要打到乙組全國決賽,高二拿冠軍,高三挑戰甲組,以前我也是像他們一樣,拚了命想證明自己,想往上爬,經歷過那段一般生投入籃球的狂熱,看到他們才會感觸特別深。。」
他的夢想簡單而遠大,但卻沒有在高中時期實現,「國中畢業那時候就很想打甲組,但也有甲組名校看到我學測考到PR值99,直說不敢收我的,家人一直告訴我,籃球不能打一輩子,最後才選了彰中,但其實,那時候的我想著還是要打籃球。」
蔡宗儒說以前自己高中時,就是天天拿著球到球場報到,想挑戰甲組舞台的執著沒有絲毫減少,高三畢業那年,彰中拿到校史第一座乙組冠軍,加深了他想要往更高層級舞台挑戰決心,畢業時他考上成大建築系,但最後卻選擇以一般生身分考進師大體育系。
他說:「因為國中和高中錯過了兩次,那時候唯一的目標就是無論如何,我都想拚甲組,那時候抱著即使四年沒球打,也要挑戰試試看的決心。」
但沒想到的是,衝勁十足的北上逐夢之旅,卻遠比想像中更多挫折,「大一只能當陪練、大二沒報到名,雖然高中畢業曾經下定決心要挑戰甲組,但真正踏進去,才發現錯折真的讓人低潮。每天提早到球場練投,教練卻連你有沒有來練球都不在乎,整天關在房間裡面不想出門,低潮到甚至想過放棄籃球。我大三報到銘也沒打到什麼球,直到大四進入輪替,曾在一分鐘連得九分,上場時間才增加。」
但也多虧了那段低潮,最後踏上SBL,寫下台灣真正素人不可思議的高度之後再回到彰中,蔡宗儒說現在更能體會而且聽懂板凳球員的想法,「以前從小到大自己都是主力,剛上大學年復一年,期待越多,失望也越多,但有了那段日子,自己才真正體會苦練很久,卻沒有上場機會的球員心裡怎麼想。」
HBL一直想成為台灣版的NCAA三月瘋,但除了激情之外,始終少了點什麼,問題不在到底多少人瘋籃球和進場觀眾數,而是沒辦法將學生籃球從熱鬧一窩風,真正昇華成籃球文化,僅有三年就要交出成績的功利導向,扼殺了資源不足學校的出頭機會。
但我們看到NCAA真正迷人之處,不在於肯塔基(Kentucky)和UCLA等擁有多名NBA首輪潛力新秀的天才豪門能走多遠,而是如北卡大學(North Carolina)教頭威廉斯(Roy Williams)過去兩年一改昔日快速球風,改用半場進攻和防守奪下冠軍,或是杜克大學「K教練」薛塞夫斯基(Mike Krzyzewski)一改打了三十年的招牌盯人防守,研究如何融入區域防守而徹夜不眠。
北卡和杜克並非沒有名校光環或包袱,但即便強如威廉斯和K教練已經是進入籃球名人堂的籃球泰斗,卻仍為了讓自己和球隊更好而捨棄鎂光燈重新經營。
如同威廉斯和K教練,NCAA最迷人的地方,是在比拚資源、比拚招生之外,仍回歸籃球的最基本面,如何讓球員成長,讓學校凝聚真正支持而感動人,學生籃球感動人的,始終不會只是最後名次,而是努力的過程被人認同而引起共鳴。
HBL年復一年的熱鬧喧囂彷彿夏日煙火的最後高潮,有了短暫絢麗卻少了清新雋永的純粹感動,很多人探討HBL是不是太過商業化?但學生籃球問題從來不在商業面,而是商業利益和資源即便提高了,仍然集中在少數人,整體大環境並沒有隨著關注增加而讓整體環境受惠,甚至連甲組少了明星球員之後,能不能維持相同熱度都有疑問?
到底HBL拿掉甲組光環,是一窩蜂的熱鬧短暫煙花,或是已經讓高中籃球真正內化為球迷生命中一部份?但現在顯然離後者還有段距離,現在每年從資格賽挑戰甲組的學校每年超過三十所,但有多少球隊在拿掉明星光環和獎盃之後,球隊精神和努力過程,依然能夠讓球迷認同?學生籃球絕非想要搶盡鎂光燈的速成文化,高中籃球更絕對不是只有明星的戰場,在這片舞台耕耘努力的,從來就不是只有少部分的頂尖球員而已。
乙組聯賽不同於甲組,明星和關注度很難與甲組相提並論,但卻是大多數一般生籃球生涯的最高殿堂,蔡宗儒說,他曾在去日本時特地看看甲子園比賽,深深為甲子園那種回歸學生運動最純粹,拚盡一切只為閃耀人生中的「One Shining Moment」精神深深打動。
他說,彰中想證明的,並不是HBL甲組的發展是全然錯誤的,只是在這樣環境下,台灣高中籃球還有沒有更多思考方向?
他說:「是甲子園對日本球員來說,是一生中很重要,很神聖的舞台,這也可以印證到台灣籃球上,尤其是乙組,我們必須重新思考體育、籃球對於學生生涯的意義是什麼,是名次,還是教育?」
蔡宗儒說彰中是素人球隊,當然,以前的他也是素人,從以前到現在,想要證明自己素人從沒少過,但就像是學生看到自己以前縮影,蔡宗儒的感觸才比別人更深。
他說:「很多人包含我,都曾經想擠上甲組,像是當初我高中畢業前決定放棄成大,家人很明確告訴我,去師大不一定代表能在甲組打到球,不一定代表有學程,不一定能通過教檢,也不一定能考上教甄,如果真的沒球打,你要怎麼辦?」
蔡宗儒說,彰中是個年年從頭起步的環境,能提供球員的從來不是乙組強權保證,而是真正的學生運動員生活,你能走出去,但想到的永遠不應該只是籃球。
他說:「就像是如果我的球員有更遠籃球夢,即便以前自己在這條路上受過很多挫折,我也不會告訴他籃球路就只能到這裡,但我會用自己走過的分析給他們聽,一定會遇到挫折,外面環境一定會和你想的不一樣。實現夢想不是只有靠一股熱血,要讓他知道每一樣都是自己的選擇,選了之後,你已經做好準備對自己人生負責嗎?」
蔡宗儒籃球路與台灣體制下的籃球員有很大不同,除了師大研究所學歷之外,現在還是台大哲學研究所學生,思考方向也格外不同,加上過去經歷讓他能聽懂素人球員想法,成為他能和球員溝通最重要的關鍵。
他說:「台灣很多人教球、帶球隊,不喜歡球員問為什麼,但哲學不會執著於標準答案,你必須學會在彼此差異中找出共識。學生需要的不是保護傘,而是讓他碰撞之後成長,給他魚,不如教他做釣竿,無論對於現在的學習,或是未來都一樣。」
Tumblr media
彰中無論是理念、招生到球員下一步,都不難看到下了多少苦心,一支球隊從無到有,建立招牌,成績很重要,但永遠不會是最重要的,尤其是能夠貼近一般人的素人球隊,最重要的,是球隊想傳達的信念能不能被外界看見和認同,即便不是學校校友或學生,也能為此感動。
他說:「如果我們能在乙組打出成績,當然很好,就像是我們不能說甲組的生態是錯的或是不好的,抽掉HBL甲組關注,台灣學生運動可能什麼都不剩,只是我們希望在現有環境之下,能讓台灣籃壇有更多選擇,更重要的是,我們只是希望學生運動能夠正常化。想要改變台灣體育最重要的,不是成績,而是『思想』,要讓台灣基層籃球真正有自己的正常體制和文化。已經有很多基層教練意識到這一點,但我們還缺一點能夠點燃整個環境,讓人重新省思的火花。」
當校隊成為招牌,當招牌建立文化
很多人懷疑,第一志願又沒有資源,只能從素人球員不斷重組的學校,能建立真正的球隊招牌嗎?其實近年NCAA的哈佛大學(Harvard)給了台灣很好借鏡。哈佛是全世界校產最有錢、學術資源最豐富的大學之一,但在體育項目上,卻因為身處長春藤聯盟,不能給球員體育獎學金,過去長年連NCAA競爭力底層的長春藤聯盟都衝不出來,是不折不扣的籃球弱雞。
但自從林書豪出頭之後,哈佛男籃在過去K教練助手艾梅克(Tommy Amaker)執掌兵符,2012首度挺進睽違超過65年的64強錦標賽,隔年暴冷拿下校史錦標賽首勝,接連三年都在NCAA錦標賽至少贏過一場球,搖身一變成為全美最不可忽視的小學校強權。
哈佛去年更招收一批兩名四星級全美明星高中生在內的六名超級大一新人梯隊,其中高中排名全美百大高中生在內的控球後衛艾肯(Bryce Aiken),今年成為哈佛大學得分王,當初他放棄馬里蘭(Maryland)、佛羅里達州大(Florida State),伊利諾(Illinois)等22間大學獎學金。
為什麼選擇哈佛,艾肯說的很直接,因為哈佛對他來說,是一生難以放棄的機會,他說:「我想證明自己能兼顧球場和學業,即便這是常春藤聯盟,以他們年年都有被排進全美前25強的水準,我想打到更高層級,這裡是非常理想的環境。」
其實彰中也有類似案例,就是主力後衛之一的王振原,他國中畢業自彰化精誠中學,他說,國三那年其實自己學業成績達不到彰中錄取標準,但為了想進入籃球隊,而整整三個月沒打球狂K書,最後終於如願披上彰中紅色閃電球衣, 他說:「家人一直願意讓我嘗試想做的事,國中畢業我下定決心想進彰中打籃球,他們當然很支持。」
王振原去年奪下MVP之後,今年曾在南區複賽面對左營高中,單場轟進十記三分球,隻手轟垮對手,很難想像他國中時期根本沒受過正規訓練,直到高中才加入球隊,他和許致銓一個節奏沉穩,另一個得分火力強大,成為彰中過去最著名的火力連線。
就像哈佛大學一樣,彰中建立起來的,不僅僅是球隊或是學校,而是可以真正被人球迷,被嚮往的球員所認同的招牌。籃球和教育即便在壓力最大的高中生活,從來就不是二選一的選擇題,彰中從過去兩度奪下乙組王座,就一再證明這一點。
但長年堅守自己原則,對於每個球員來說,絕不簡單輕鬆,就像許致銓說,明明到了應該倒吃甘蔗的高三卻從頭來過,最後未能衛冕,當時還是留下些許遺憾。但問到他,如果當初國中時就知道彰中這麼辛苦,從頭再選一次,會不會依然選彰中?他很肯定地表示:「不管再選一千次,一萬次,我都一樣會選擇彰中。」
Tumblr media
許致銓已經錄取台大森林系,未來也希望進入同樣沒有體資、體保生的台大男籃,繼續挑戰甲組舞台之路,他說,自己經過高中三年磨練,即便知道前面有座山,他還是一樣會想辦法跨過去,因為經過考驗的經驗,挑戰過別人口中的難關,他知道其中過程,才是真正能有收穫,且珍貴的,當體育作為實踐教育的方式,在台灣高中籃球可以是人生的起點,而不僅僅是終點。
在HBL已經受到大量關注的今日,或許彰中的努力,讓人可以看見台灣籃壇發展,籃球和教育發展,還有更多其他不一樣的選項。
【完整內文刊登於美國職籃雜誌2017年五月號】
https://www.facebook.com/HoopTaiwan/?fref=ts
Tumblr media
0 notes
hooptaiwan · 7 years
Text
金塊菜鳥後衛Jamal Murray的功夫籃球夢
【本文摘錄自美國職籃雜誌2017年二月號】
 文:陳元廷
Tumblr media
姑且不論《少林足球》或《功夫灌籃》從電影角度觀之的評價,片中以華人耳熟能詳的功夫,去征服由西方人統治的職業運動概念,確實能夠引起群眾共鳴。而自從李小龍在美國成為文化指標後,西方人對於中國功夫或廣義的東方武術的想像也從來沒有少過,事實上,就連NBA球員都一直是如此……
功夫籃球夢
坐在電視機前的男孩約莫七歲年紀,他止不住滿滿好奇心,望著眼前正播映的香港1978年上映的邵氏電影經典武打片作品《五毒》,深深烙印其心頭的一幕是:年邁的功夫大師臨死前囑咐弟子,必須打敗五位各習得蜈蚣、蛇、蠍子、壁虎和蛤蟆的同門師兄,以盡到清理門戶的責任。特別的是,當下時空背景為2004年的加拿大,男孩也非華人身份,而是不折不扣的外國人。
 當年的七歲男孩,現在已是金塊菜鳥後衛,莫瑞(Jamal Murray)回憶:「直到稍微懂事之後,我才驚覺原來不是每個家庭餐桌話題都是圍繞李小龍、成龍或者少林功夫打轉。」父親羅傑(Roger)童年經歷幾乎和兒子如出一徹,他在七零年代發現了李小龍的功夫電影,從此一頭栽進功夫熱裡頭,其中他最欣賞這位武打傳奇的是:無論面對再怎麼強大對手,總是無法動搖李小龍無所畏懼的態度。
 之後隨著家人自牙買加移居加拿大後,羅傑一方面繼續更深入研究功夫,特別是背後蘊含的獨特哲學,另一方面更找到人生第二個摯愛——籃球,他會錄下喬丹(Michael Jordan)的比賽,仔細用慢動作重播研究像腳步等細節。羅傑發現籃球和功夫間存在許多異曲同工之妙處,於是當莫瑞出生後,他決定著手一項看似瘋狂的實驗,引用自己對功夫所知把兒子打造為頂尖籃球選手。
 因此除了從莫瑞學會走路後就讓他籃球不離身,羅傑更在兒子約四歲時就教導其沉思冥想要領,要莫瑞端坐沙發不可以有任何動作,之後待他熟練後更加入各種干擾方式,從刻意做鬼臉出怪聲,到最後挑戰人潮熙來攘往的公園或餐廳。他們也在閒暇時一起研究功夫電影,羅傑會要求莫瑞注意武打演員身體平衡,是如何靠智慧與耐心搭配腳步引誘對手露出破綻,父子倆能夠來來回回重播李小龍耍雙節棍鏡頭,怎麼樣都不嫌膩。
 羅傑還從功夫電影得到更多瘋狂點子,他叫莫瑞在下雪戶外作伏地挺身,還有讓兒子戴上眼罩練習罰球,強調這是為了訓練如何克服失去控制的情況。不僅如此,羅傑還不時冷嘲熱諷,或調整傳球節奏,更讓莫瑞短時間內交替戴上或脫下眼罩。莫瑞計算到了高中時自己已經進行這訓練不下數百次,宣稱任何干擾對他都是無法起到效果。
 高中時代起,莫瑞就採用一套獨一無二的賽前儀式,先是來到場上試著把一切記到腦海,然後回休息室沖澡,目的是為了洗滌身心,接著找到一處安靜角落進行閉目冥想,他會在心中重現球場景象,想像自己做著各式各樣進攻方式,再融入自己球隊戰術和對手防守策略。莫瑞心如止水的程度甚至不受比賽狀況起伏影響,有辦法令自己一分鐘心跳落在三十幾下到五十幾下的區間,竟然等同於一般人靜止時的一分鐘四十至六十下。
 一位過去指導過莫瑞的教練曾指出:「他給我的感覺就像傑克森(Phil Jackson),他在場上比賽時就彷彿跟別人處在不同空間。」顯然父親由功夫電影啟發的鍛鍊身心方式確實收到效果。莫瑞先是代表世界隊在NIKE籃球高峰會(Nike Hoop Summit)個人豪取30分,打敗美國隊且拿下單場MVP,接著在泛美運動會又憑一己之力於第四節和延長賽砍下22分,讓美國隊鎩羽而歸,之後又創下肯塔基大學大一新人單季最高平均得分,只差九顆三分球就刷新柯瑞(Stephen Curry)保持的一級大學新人單季三分進球數紀錄。
 能夠侃侃而談包括氣、功夫、李小龍等等話題,年僅19歲的莫瑞的功夫籃球夢才正開始,不過東方功夫武術遇上NBA職業籃球其實早有先例,最經典的是堪稱兩個領域近代的頂尖佼佼者李小龍和賈霸(Kareem Abdul-Jabbar)間的友誼之情。
 【完整內文刊登於美國職籃雜誌2017年二月號】
https://www.facebook.com/HoopTaiwan/?fref=ts
Tumblr media
0 notes
hooptaiwan · 7 years
Text
櫻木花道式罰球始祖 傳奇貝瑞一家的內部衝突
Tumblr media
【本文摘錄自美國職籃雜誌2017年一月號】
文:陳元廷 
你一定聽過一代傳奇瑞克(Rick Barry)大名,拜日本經典動漫《灌籃高手》之賜,他的招牌低手罰球在華人世界可說無人不曉。不過,過去將近四十年,只有兩個為了改善罰球而自願遵循瑞克方法的案例,一是勇士隊友強森(George Johnson),和大學時接受名帥皮提諾(Rick Pitino)建議,一試成主顧的現役火箭長人歐努阿庫(Chinanu Onuaku)。
事實上,這場宣揚自身罰球理念的長期抗戰,也揭露了籃球第一家庭——貝瑞一家的內部衝突,攤開瑞克和他五位籃球員兒子:史庫特(Scooter)、強(Jon)、布蘭特(Brent)、祖魯(Drew)和肯揚(Canyon)間複雜關係。
 籃球第一家庭
 「我告訴其他人假如我的男孩們是賽馬的話,價值大概是用百萬美金計算。想想看他們血統有多麼純正,外公豪爾一度是世界上最好五位職業球員之一,我自己也是如此,光就基因來看,這簡直是夢幻組合。」瑞克毫不掩飾這份驕傲,雖然他與第一任妻子帕蜜拉(Pamela)離婚時,所生的四位兒子史庫特、強、布蘭特和祖魯分別是14歲、11歲、9歲和7歲,籃球史上第一家庭的故事並非外界想像般美好。
 瑞克遺傳的籃球天賦無庸置疑,較默默無聞的大哥史庫特和小弟祖魯,都曾是1988年堪薩斯大學奪冠成員(史庫特),或是當時ACC分區助攻王,﹝後者效力喬治亞理工,曾先後與貝斯特(Travis Best)和馬布瑞(Stephon Marbury)搭檔﹞,而強和布蘭特則各自在NBA打滾了十四年。
 但,《運動畫刊》是如此形容瑞克對兒子們的教養,瑞克球員時期是最棒的射手和得分好手,但對於兒子卻選擇「Pass(註:可作傳球或忽略之意)」。還話中帶刺地調侃,部份人士對待瑞克這四位兒子成就態度,就像把他們當作是「男版的聖母瑪利亞處女受孕」,功勞總是被成長階段中常常缺席的父親獨攬,真正負責教養的母親卻形同不存在一樣,四人中被譽為與瑞克球風最類似的布蘭特憤憤不平地強調:「當我下定決心往籃球發展時,我爸是沒有在我身邊的,所以把功勞算在他頭上並不公平。這讓我很受委屈,讚美老是給了他,從未落在我們兄弟身上。」
 祖魯補充:「當別人提到我們是瑞克.貝瑞兒子時,我以前一直感到非常火大,他們怎麼可以忽略媽的貢獻呢?我不想讓你覺得爸是個王八蛋,但事實是他沒有在我們成長過程扮演好該有父親角色。」布蘭特小時候希望瑞克能撥空帶他參加小朋友棒球賽,知道父親高中也是棒球好手且投打俱佳,之後選24號背號還是崇拜棒球傳奇威利.梅斯(Willie Mays)緣故,可惜始終未能如願,他補充:「也許有人會想像,他會陪我們在後院一天練習七、八個鐘頭,罰球不進就不准吃晚飯,但這些都不是事實。」
 1979年時瑞克和帕蜜拉分居後唯一選擇和前者同居者,強記得瑞克因為轉播工作需求幾乎沒有在家時候,多數時間偌大別墅只剩自己和管家獨處,他說:「我的感受彷彿是被他拋棄了兩次。」這情形持續兩年後,強搬回母親家與其他兄弟團圓,布蘭特回憶:「我簡直認不得他了,他變得沉默孤獨,且很難突破他心防,老是和媽還有大哥吵架。」日後人們說強個性和瑞克最像,之後也以火爆脾氣在NBA聞名,連坐上轉播台都繼承瑞克咄咄逼人的批判態度。
 四兄弟個性某種程度上和瑞克如出一轍,他們就和爸爸一樣好勝,小時候無論任何事都要搶第一,誰早上第一個沖澡、最快吃完麥片,外出買球鞋誰該坐駕駛座,四人都同意他們的二對二球賽從未分出過勝負,因為都是比到一半就變成全武行。
 瑞克並非不疼愛四位寶貝兒子,不過彼此溝通互動似乎只狹隘地繞著籃球打轉,讓男孩們擔任勇士球僮,或讓他們在自己籃球營年紀快兩倍大的學員面前展現過人運球技巧,(雖然技巧更多時候是外公豪爾所傳授,不是忙碌的瑞克)。瑞克常常掙扎於是否到場參加兒子籃球賽,怕給兒子太大壓力,史庫特卻認為這是他缺席藉口而已,但當瑞克參加強比賽時,後者卻因為瑞克和帕蜜拉不肯見到彼此,擔憂賽後究竟要跟哪邊共進晚餐的尷尬問題,導致場上表現大失常。每當瑞克打電話來問候時,四位兒子都明白話題肯定不離籃球,雖然也許他們更希望的只是單純閒話家常。
 一次,瑞克建議最早懂事的大兒子史庫特試試招牌低手罰球,得到回覆是:「爸,你知道嗎?(先別管這個投籃姿勢容不容易)還沒這麼做前,當你兒子已經夠難了。」史庫特一度還怪罪爸爸在聯盟惡名,是自己不受NBA青睞的原因。布蘭特是四兄弟裡唯一真正短暫嘗試低手罰球的人,強知道後告訴弟弟:「我覺得你應該多想想媽看到的感受。」於是,四兄弟雖然在籃球領域都有所成就,卻無人延續爸爸低手罰球傳統。直到瑞克與第三任妻子生下了肯揚後,情況才改觀,現年22歲的他不像四位大哥,自願全心全意接下低手罰球的火炬。
 完美的一次罰球
 雖然年過七十大關,腳步因為球員時代就開始的膝蓋問題有些不順,瑞克身上那股傲氣仍清晰可見,跟現在身上常常穿著的勇士藍色Polo衫一樣顯眼。他的身材還是維持得相當好,公開亮相時造型一望便知是經過精心打點,他的姿態就像老士官長迫不及待想教訓菜鳥新兵,等著傳授低手罰球的奧秘,老吹噓現在就算閉眼,也可以罰贏半數NBA球員。
 自信一度是瑞克另個惹惱旁人一大主因,菜鳥年旁分的頭髮仔細用髮膠噴霧打理定型,邊緣則用當時新潮的剃刀修齊,竟然還在1976年戴假髮上場,大方承認不希望讓禿頭問題破壞自己完美形象。有一說法是,他當初轉投草創的ABA奧克蘭橡樹隊,部份原因是老闆——知名演員兼歌手布恩(Pat Boone)承諾替他打進演藝圈,事實上電影《灌籃大帝》威爾.法洛(Will Ferrel)飾演的主角老是頸部圍著誇張愚蠢的方巾,靈感就是來自瑞克過去私底下打扮。
 長相與四位大哥有所差距,較為接近媽媽琳恩(Lynn),肯揚本季轉學到佛羅里達大學,想當然爾,他第一個任務就是替學校影音頻道,拍攝一段教導低手罰球的影片。肯揚複誦著父親成長過程中諄諄教誨,腳步約與肩同寬、球起始的位置大概是膝蓋左右、雙掌持球處是兩側稍微靠上,然後出手之後結束動作是類似教徒舉起雙手且掌心朝外的膜拜動作。
 不難發現,肯揚享受這過程,更樂於傾囊相授,當談起第一次在比賽中低手罰球時,他的眼睛透出光芒,說:「裁判告訴我,小伙子,你以為你是誰?瑞克.貝瑞的兒子嗎?」肯揚綻放燦爛笑容,強調:「我告訴他,對啊,其實他就在觀眾席上看我打球呢!」瑞克也喜歡和肯揚公開露面,展示低手罰球這套技藝,若仔細觀察,前者會習慣性先彎腰把球貼近地板拍擊幾下,後者出手後臀部會不由自主向後稍微挺出,不變的是,父子兩人驚人準度,還有進球後相視而笑的默契。
 瑞克證明如果確實認真經營,自己可以是個好父親,他也積極修補和史庫特、強、布蘭特和祖魯間關係,特別是強和布蘭特的NBA生涯末段時,鏡頭常常捕捉到瑞克到場加油打氣,還有賽後彼此間私下擁抱打招呼、閒話家常的模樣。四兄弟人生歷練也促成此一轉折,各自都擁有彼此家庭,嚐到為人父的滋味,更曉得有時自己確實無法掌控命運,例如布蘭特因妻子出軌隊友帕克(Tony Parker)而離婚,還是祖魯寶貝女兒竟在出生18個月後獲診罹患癌症,能夠做到的僅是珍惜身邊家人。
 四兄弟固定每年暑假抽空回到迪拉沙利高中(De La Salle)舉辦籃球營,一方面回饋四人的母校學生和培養自己成長的社區孩童,另一方面也給了分居各地為各自事業打拼的彼此久違相聚時光。他們也許懷念起布蘭特1996年打破白人飛不起來迷思,勇奪灌籃大賽冠軍的表現,祖魯會記起先前自己意外大發神威,單場對北卡(North Carolina)轟進九顆三分球,賽後受訪告訴觀眾記得下注賭哥哥冠軍,還是布蘭特緊張到忘記灌籃賽大全程都穿著外套,最後一扣時只記得脫下球褲外的長褲。轉眼間,那已經是二十年前的事了。
 瑞克顯然無法逆轉外界對其一面倒的負面評價,連帶的幾乎沒有人討論史上最偉大前鋒時會提到他的名字。儘管,瑞克把巔峰時期四年花在初期就像一場兒戲的ABA,還因為「保留條款(Reserve Clause)」在1967年坐滿整年球監。而瑞克因為ABA和NBA合約爭議數次上法院訴訟,間接促成日後NBA解禁自由球員市場,他幫助ABA支撐過艱難的開拓時期,之後才有可能與NBA砸錢搶人,大幅提高球員薪資,但瑞克鮮少因此被同儕感謝。甚至,他現在是NBA退休球員協會理事之一,這個月才盡自己一份心力協助退休球員,爭取到免費健康保險,同樣少有人報導此事。
 或許,值得瑞克欣慰的是,除了肯揚全新擁抱發揚光大低手罰球的任務外,是最近一部描述低手罰球的紀錄片中出現的這一幕:當初一口回絕父親提議,且斬釘截鐵地強調不想被和瑞克相提並論的史庫特現身了,畫面中他在自家車道上擺放的籃架前,指導自己才國小的女兒蘿倫(Lauren)低手罰球,小女孩身後金色馬尾微微上下擺動,球畫出一道略嫌高些的弧線,但不偏不倚撞擊到籃板後成功找到目標,她興奮地轉身對著鏡頭振臂慶祝,露出身上那件黑色帽T胸前圖案——勇士隊徽的金州大橋,那是屬於瑞克的球隊。
【完整內文刊登於美國職籃雜誌2017年一月號】
https://www.facebook.com/HoopTaiwan/?fref=ts
Tumblr media
0 notes
hooptaiwan · 7 years
Text
賈奈特怪異行徑大收藏 WEIRDEST KG MOMENTS OF ALL-TIME
Tumblr media
【本文摘錄自美國職籃雜誌KEVIN GARNETT 退休紀念特刊】
文:waishianking
用手搥打胸口,怒目瞪視對手,這已經成為賈奈特(Kevin Garnett)在場上激勵自己、威嚇對手的註冊商標。確實他有時會做些超出常軌的行為或言論,但在大多數的案例中,KG只是想要贏球而壓過另一方的氣勢。「他並不是逞凶鬥狠的莽夫,而是個有愛心的人。你總是會擔心他會不會做得太過火,但他總是有辦法捉摸基本底線。」已過世的桑德斯(Flip Saunders)對著愛徒如此評價,但恐怕就連最了解他的恩師,也料想不到他會在球場上做出這些事……
罰球一去不復返  
案發時間:3/14/2008
猜不透指數:2星
Tumblr media
生涯罰球命中率78.9%,對許多站上罰球線會陷入恐慌的同業人士來說已經是高標準。但KG可不容許任何差池,在錯失一記罰球後,失手怒火直衝腦門的賈奈特忍不住拿起皮球,連續用力狂敲自己的頭,嘴裡念念有詞地咒罵:「振作點,賤人!(C'mon bxxch. )」
  找回失落的獠牙
案發時間: 11/30/2014
猜不透指數:5星
Tumblr media
2014年季初,賈奈特對上公牛時,似乎不滿對方手部的位置,竟作勢要咬諾亞(Joakim Noah)。然而諾亞早就習慣賈奈特的侵略舉動,「最近的對決我們都佔上風,一定會把好勝的他逼瘋。」不過賈奈特表示根本沒有認真。「如果我真的要咬?請看泰森(Mike Tyson)示範。」泰森曾在拳擊場上嘶咬對手耳朵並血濺當場,堪稱咬人界的前輩。
  鬼哭「狼」嚎   
案發時間: 12/5/2008
猜不透指數:4星
Tumblr media
剛加入綠衫軍一年多的賈奈特成功將防守的意志貫徹在球隊中,而他也以身作則,只是有時候他的方式不是常人能理解的。在迎戰拓荒者時,他為了威嚇菜鳥後衛貝列斯(Jerryd Bayless),衝到他面前趴在地上嘶吼,實在是狂野一匹狼。
  大寶貝的眼淚
案發時間: 12/5/2008
猜不透指數:2星
Tumblr media
對著貝列斯怒嚎並不是KG在這場對上拓荒者的比賽中唯一事蹟,不滿搞砸第四節領先的替補球員,賈奈特在暫停時把戴維斯(Glen Davis)拽到身邊「耳提面命」一番,令後者當場成了淚灑球場的「大寶貝」。事後戴維斯表示自己也對當時的防守態度很失望,日後更會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
  真男人的伏地挺身
案發時間: 6/1/2012
猜不透指數:4星
Tumblr media
在東區決賽回到主場作戰的綠衫軍終於拿下一勝,帶起反撲氣勢的就是賈奈特。被哈斯藍(Udonis Haslem)犯規倒地後的他沒有立刻爬起,反而連續做了數次有別於平時用手掌撐地、難度加倍以拳觸地的伏地挺身,瞬間點燃主場球迷的沸騰情緒。KG表示這是他從叔叔學來的老派作風,不少海軍都這麼做。最終不但塞爾蒂克贏球,賈奈特也獨得24分。
  鬥智鬥心
案發時間: 11/11/2008
猜不透指數:3星
Tumblr media
一場對上暴龍的比賽,賈奈特與卡德隆(Jose Calderon)在幾次口頭交鋒後讓狼王忍不住把他當成要如影隨形拿下的獵物。因此賈奈特突然對卡德隆一對一緊迫盯人,並不時以各種手勢挑釁對方。不過當事人卡德隆對這樣的狀況反倒坦然接受,日後談起賈奈特時提到透過激烈的攻守較勁,讓KG從此對他另眼相待並發展出情誼。「不打不相識」這句話,套用在兩人身上十分合適。
  狼王的致敬
案發時間: 12/27/2014
猜不透指數:4星
Tumblr media
如果說史帝芬森(Lance Stephenson)對詹姆士(LeBron James)的吹氣只是惡搞,那始祖賈奈特可說是將此動作當作攻擊的連續技。先對衛斯特(David West)非持球犯規,接著在裁判沒注意時朝他臉上吹氣,衛斯特動怒中計後不甘示弱地推了賈奈特一把,讓裝無辜的狼王賺到一次技術犯規。「每個人都好奇為什麼要推他,但是他吹了我的臉啊!」衛斯特抱怨。「Lance的吹氣動作性感多了,KG真的很有攻擊性。」
0 notes